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七 )


鹿角标本H8②∶26 , 质细 , 色褐 。 形似树权 , 粗细不一 , 枝端残断 , 上有细小纵沟残高10.4厘米(图二〇 , 5) 。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文章图片
四、结语
此次发掘为非计划性发掘 , 地层关系已遭破坏 , 同时未发掘一件能够修复完整的陶器 , 对认识和确定北牛遗址的文化性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尽管如此 , 通过发掘 , 我们还是对北牛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 。
北牛遗址共发掘房址7处 , 灰坑12处 , 陶窑、窖穴各一处 。 房址F6时代较早 , 形制为椭圆形半地穴式 , 地面不平 , 有灶坑、柱窝及火烧痕迹 。 其余6座房址均为白灰地面 , 时代应晚于F6O灰坑多为不规则形 , 少数为袋状 。 陶窑较完整 , 与庙底沟二期陶窑形制大致相同 。 陶片多出于灰坑之中 。
遗址岀土的陶片红陶多于灰陶 , 红陶以泥质红陶为主 , 加砂红陶较少 。 泥质红陶器多为尖底瓶、彩陶盆、敛口钵等 , 加砂红陶器多为陶罐 。 灰陶加砂多于泥质 , 多为生活用具类 。 制作手法为泥条盘筑 , 在器物口沿部分留有慢轮修整痕迹 。 彩陶占有相当大比例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细线划纹次之 , 另外还有蓝纹、戳刺纹、附加堆纹等 。 生产工具较少 。 石器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镣 。 骨器多为骨镰、骨锥 。 还发现有少量的装饰品 , 均为陶环 。
北牛遗址出土陶器中 , II式尖底瓶T3②:31与泉护一期1段H205③:1七姜寨三期T81H134?均为重唇口沿尖底瓶 , 形制与纹饰皆相同 。 XI式盆T3②:1与泉护一期I段1BH1053:01?式盆形制相似;I式盆H12②:8、F6:10、HI2②:4、H12②:12与泉护一期I段IC卷唇盆H1078:542、H1078:867、H1053:02、H351:01、H1047:03形制基本相同@ 。 陶盆多施黑色彩绘 , 图案主要为勾叶圆点、弧线三角纹等 。 其纹饰与泉护一期及姜寨三期彩陶纹饰基本相同 , 且多绘于器物口沿及上腹部 。 HI式陶钵TG釆:7与泉护一期I段H1055:01?>Hl:42与泉护一期H123:01?形制相近 , 纹饰相似 。 II式纺轮T3②:30与泉护一期I段9AH1055:89?形制、纹饰相同 。 另外 , 装饰品陶环I—IV式形制、纹饰亦同于泉护一期I段的3AH1055:954、3BH1120:893、3CH1115:953及H段的4CH1112:675、4BH1087:704?o
通过器物对比 , 不难发现 , 北牛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华县泉护村一期及姜寨三期文化内涵多有相近或相同之处 , 而华县泉护村一期及姜寨三期文化均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 还应提及并注意的是 , 北牛遗址发现的房址除F6外均直接位于耕土层下 , 上层均遭破坏 。 同时 , 罐耳H10:11与姜寨五期X式T24H9:!?,器盖H9:ll与姜寨五期II式器盖ZHT15F134:9?、H8①:34与姜寨五期I式ZHT22③:1?基本相同 。 姜寨五期文化属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 , 因此就不能排除北牛遗址存在龙山文化遗存的可能 。 但是 , 龙山文化常见的鬲、斝、盉等器物在北牛遗址中却少见;龙山文化的附加堆纹极具特色 , 而北牛遗址出土器物附加堆纹却极少;器物中的陶罐也不具晚期文化特征 。
综上所述 , 此次北牛遗址的发掘 , 面积小 , 地层破坏严重 , 遗迹多残缺不全 , 既有早期亦有晚期:如F6房基距地表深1.6米 , 较其余6处都深 , 其余6处房基均在耕土层下 , F6只有踩踏面 , 且不规整 , 其余6处均有白灰地面及草拌泥 , 形制规整 , 多为圆角长方形 。 F6具有早期文化特征 , 其余6处多具晚期(龙山文化)特征 。 器物无一完整 , 残片多出于灰坑 , 多为早期 , 亦有少量晩期混杂而出 , 即上层文化中有下层文化器物 , 未见打破叠压关系 , 无地层可言 。 因此 , 我们只能认为北牛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 在文化层中 , 大面积的灰土 , 少量的红烧土块 , 以及残缺不全的遗迹 , 早晚混杂而出的器物残片 , 给我们的断代与分期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 可以认为这是一处遭到严重破坏后废弃的遗址 。 龙山遗物很少 , 且无后期遗存 。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种破坏呢?我们推测 , 造成这样严重地破坏 , 最大的可能只能是战争 。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 不妥之处 , 还望方家指正 。
发掘:孙铁山高明韬杜应丈张建锋郭强等
绘图:雷立智
照相:孙铁山张明惠
执笔:杜应文高明韬孙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