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6年03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局
为配合西(安)延(安)铁路复线扩能工程临潼何寨至零口火车站铁路建设项目 , 本着坚持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两利方针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随即组织人员对此段工程进行考古调査 , 发现该线路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北牛遗址 , 随后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 , 现简报如下 。
一、遗址概况
北牛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北牛村 , 是1963年文物普査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 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北牛遗址地处渭河以南的二级台地前缘地带 , 东临零河 , 西依戏河 , 南有陇海铁路与同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零口遗址、崖赵遗址、西段遗址连成一线 , 与之相距约2公里左右 。 整个遗址区东西长约500、南北宽约400米 , 总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 。 遗址西区被自然村落及北牛小学覆压 , 东边为一宽约100、深约5米的自然沟壑 , 遗址北部是早年当地农民取土形成的断崖 , 遗址南部因取土破坏已荡然无存(图一) 。 遗址周围各个断面均暴露有灰土层、灰土坑 , 遗址地面散见有少量灰陶、红陶残片 。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文章图片
二、地层堆积与文化遗迹
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进入工地现场 , 为初步了解遗址文化内淄 , 我们在扩能工程线路东侧遗址范围内原砖厂取土区开挖30x2米东西向探沟一条(图二 , 2),并在调査勘探的基础上 , 在施工范围内布方5处 , 其中10x10米探方2处(T2、T3);7x7米探方3处(Tl、T4、T5) 。 经发掘共发现房址7处(F1-F7),陶窑1处(Y1),灰坑12处(Hl-H12),窖穴1处 。
陕西临潼零口北牛遗址发掘简报
文章图片
(一)地层堆积因早年平整土地 , 现地表比原始地表低1.5~2米 。 探沟和探方虽不在一线 , 但地层堆积较为一致 , 地层堆积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耕土层 , 厚约0.20-0.35米 , 土质松软 , 结构松散 , 土色灰黄 , 夹杂木炭颗粒、草木灰星 , 有大量植物根系及近代瓷片、砖块、现代瓦片及古代陶片 。
第二层:扰土层 , 厚约0.70-1.10米 , 土质较硬 , 土色黄褐 , 夹杂有大量陶器残片 , 及新石器时代遗物、石块、料硅石等 。
第三层:文化层 , 堆积厚薄不一 , 厚度0.50-2.80米 , 土质疏松 , 土色灰褐 , 内含大量灰土及少量红烧土残块 , 草木灰、灰陶、红陶器物残片、石器、骨器及少量彩陶残片 。
第四层:生土层 , 土质纯净 , 土色浅黄 。
(二)出土遗迹有房址、陶窑、灰坑、窖穴 。
1.房址
7座(F1-F7) 。 有圆形长方形两种 , 均遭破坏 。
F1位于TG东部耕土层下 , 因破坏严重 , 仅残存一处灶坑 , 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 南北长0,74、东西宽0.60-0.70米 。 灶坑烧结面厚约0.04米 , 夹杂有少量灰陶碎片 。 灶坑四周有散乱的白灰草拌泥残片 。 F1范围不清(图二) 。
F2开口于耕土层下 , 叠压于F1之上 , 因扰土层破坏 , 仅残存厚约0.10-0.015米的白灰居住地面 , 其下为厚约0.01米的草拌泥层 。 地面上有坍塌的房屋墙面 , 也为白灰涂抹 。 F2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 东西2.35、南北1.70米 。 北部有自室内地面向上卷起的白灰墙面 , 断续残存约长0.90、残高0.05、白灰层厚0.003米 。 灶坑位于F2南面 , 平面形状不规则 , 东西0.70、南北0.20米 , 灶面微鼓 。 灶坑内红烧土厚约0.40米 , 较坚硬 。 F2门道位置不清 。
F3位于T1之内 , 平面呈圆形 , 距现地表0.60、直径约5.25米 。 F3仅残存厚约0.005~0.01米的白灰居住面 , 抹在厚约0.005米的草拌泥之上 , 质坚硬 。 位于 , 房址中部的灶坑圆形灶面高出居住面0.05、径1.10、灶深0.10米 , 土色红褐 , 质坚硬 。 F3南面距灶0.80米处有一径约1.0米的圆形台面 , 高于地面0.05米 , 经过拍打 。 门道位置不清 。 F3东南地面斜置一灰陶罐 , 口沿与地面平 。 F3叠压于F4之上 。
F4平面略呈长方形 , 西边凸出 , 西北角残 。 F4长4.80、宽3.50、白灰居住面厚0.012-0.015米 , 其下草拌泥厚0.007米 。 F4东面有自室内地面向上卷起的白灰 , 残存墙面 , 长1.23、高0.05、壁厚0.003-0.006米 。 墙壁与地面近直角 。 F4西南及北侧中部居住面各有一径约0.20米的圆形柱窝 , 深0.15米 , 底平 , 填土疏松 , 色灰褐 。 F4东北角外有卵石及青石块 , 东南有灰色陶罐残片 , 与F3发现陶罐为同一器物 。 直径1.15的圆形灶坑有上宽0.005、下宽0.02米的带状白灰面环绕灶坑内圈周壁 , 略低于灶外沿 。 灶坑烧结面略高于F4居住面 。 灶坑深0.10米 , 底部较平 , 径0.98米 , 白灰抹就 , 较薄 。 灶内填土为红烧土 , 夹有泥质灰陶残片 , 较为集中 。 F4南边连续拐角 , 呈“凸”形 , 距两次内凹的西边1.10、距东壁1.60、伸出长1.30、宽0.20米一块地面 , 疑为门道位置 。 F4东北角呈圆角 , 其外偏北0.13米处有一长0.09、宽0.07、厚约0.04米的平底卵石;其外0.23米处有一小块长0.06、宽0.05、厚约0.04米的青石块 , 上、下面平整 。 F4叠压于F5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