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姚大全1 , 邵晶2 , 陈安国1 , 郑海刚1
(1.安徽省地震局 , 合肥23003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西安710061)
摘要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 , 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 , 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 , 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 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1遗址概况
新街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东邓村和灞桥区燎原村.遗址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 , 在建的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从该遗址中部穿过.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 , 陕西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 , 发现房址、灰坑、灰沟及陶窑等遗迹150余处.根据目前的发掘资料推断 , 新街遗址可能是仰韶文化晚期浐灞流域一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中心聚落.
发掘区域总体呈南东—北西向 , 每个探方大小为10m×10m , 探方之间隔梁宽约1.5m.部分探方显示现象丰富的自然变形痕迹(图1).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重要现象描述
2.1①号探方
①号探方的右壁和下壁的灰坑里 , 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呈由下往上斜向挤入汇聚状 , 裂缝充填物为颗粒极细的灰土 , 色灰黄 , 在青灰色灰坑土堆积中显得较为醒目 , 将其特征和液化判据[1]对比分析 , 初步判断为砂土液化现象(图2).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2②号探方
②号探方的左壁和右壁的灰坑里 , 均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和上述类似外 , 裂缝下密上疏 , 不规则枝状延伸 , 除地表薄薄耕作土外 , 均被穿切(图3).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3③号探方
③号探方左壁显现先裂缝充填后错移现象 , 走向近东西;上壁是地层错断现象 , 表现为断续断错 , 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 错距为2~5cm(图4).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4④号探方
探方底显示的近南北走向的充填裂缝变形带 , 略呈锯齿状延伸(图5).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5⑤号探方
⑤号探方右壁靠上的一处灰坑中发现有裂缝充填现象.此处显示的充填裂缝近乎平行垂直于层面 , 由下往上“侵入” , 向上部分顺层、部分穿层蔓延 , 单条裂缝呈现锯齿上侵状.显高速扩容痕迹(图6).下壁亦见充填裂隙 , 平行树枝状.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2.6⑥号探方
下壁见较浅色砂质团块混杂于较深色粘土质文化层中 , 呈混杂现象(图8);左壁砂土混杂相互穿插掠裹(图9).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3钻探结果分析
在征得考古部门同意和配合下 , 为探寻遗址下覆土层形状和可能的液化源层 , 本次工作尚选取了
遗址北东侧空地处进行地质勘探(图9).钻探深度35m , 揭示文化层厚度为2.4m , 其下为黄色粉土和砂层(图10).已有震害调查结果表明 , 在饱水且遭遇较强地震作用等类似情况下 , 后者将会发生砂土液化[1].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述砂土液化现象的客观实在.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文章图片
4结论和讨论
由上述资料陈述和初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新街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中揭露出丰富的自然变形遗迹 , 主要表现为由下往上汇聚性砂土充填裂缝 , 砂土混杂穿插略裹 , 非连续性断错等 , 显示独特的地震变形痕迹.
2)钻探结果表明 , 遗址文化层下分布有可液化土层.液化源层钻探证实场地多探方揭露的砂土充填裂缝为砂土液化现象.
3)遗址砂土充填裂缝和断层的走向以近南北向为主 , 局部显近东西向.
4)考虑到比较松软的文化层中能产生如此显著的脆性变形 , 包括砂土液化和断错 , 结合滑移方式标志物的对比分析研究[2-14] , 这些应是典型的高速即构造变形应是地震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