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如鲍迈斯特在《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里写道:“对于人而言 , 人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话题 。 而且在大多情况下 , 如何审视自己才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 ”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是社会互动论的代表人物 , 他的重要观点便是“镜中我” , 顾名思义 , 便是以他人为镜子 , 来审视自己的形象 。 所以这种“镜中”效应是怎样的呢?
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文章图片
镜中你与镜头下的你
在智能手机普遍的今天 , 很多人都爱上自拍 。 那么镜头中的你和“镜中”的你 , 哪个更接近真实呢?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 拍照技术也是日益提升 。 除了像素突飞猛进 , 各种PS软件也是并行不悖 , 甚至可以达到近乎整容的效果 。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 , 镜头下的你有可能是完全失真的 , 跟你本人几乎完全不一样 。 即使是使用专业的摄影设备 , 拍出的照片也并非和本人一模一样的 , 总会做一些改变 。
那么为什么镜头中的我们总会“失真”呢?
首先就是技术原因 , 比如角度、光线、透视等专业因素 。 由于我们并不了解相关的摄影知识 , 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拍照 , 很多时候不能选好角度 , 导致照片失真 。
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文章图片
其次 , 是设备本身的原因 。 高级的摄影装备由于追求极致的摄影效果 , 所以在镜头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 导致有时拍远景很清晰 , 在拍近景时会大失水准 。
常用的五十毫米镜头就是最适合近距离拍摄人面部的镜头 , 再加上对焦距的极致掌握 , 可以拍出最贴切的面部神态 。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拍摄方式和设备 , 即使技术再好 , 镜头下的人总有些失真 。
那么镜中的你又是真实的你吗?
在许多商场和影院中 , 存在一些大镜子 , 这是一种凸面镜 , 类似于哈哈镜的效果 , 但是没有那么夸张 , 希望让顾客看上去更加好看 , 从而有一个好心情 。
如果凸面镜不真实 , 完全平面的镜子呢?在家中 , 盥洗室往往会准备一面平面镜 , 用来梳洗打扮 。 由于盥洗室大多有明亮瓷砖 , 加上照镜子时的灯光效果 , 会使我们看上去更好看 。
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文章图片
然而 , 即使是再平面的镜子 , 其中映射出的形象也不同于外人眼中的我们 。 因为我们在看镜子时 , 反射与自己的视角 , 会使镜中形象有一个“颠倒”效果 。
镜子多少会通过角度、光线等进行一些美化 , 最终使我们在镜中的形象依然比真实的要好不少 。 据科学研究表明 , 这一差距甚至达到了30% 。
类似曝光的影响
镜子中比真实的自己要“丑”大约三成 , 可为什么别人还是会发现我们的美?不会说我们很丑呢?
俗话说“爱屋及乌” , 当你越喜欢一个人 , 就会觉得他长得越顺眼 。 类似于胶卷的曝光效果 , 想一直见到对方 。 除了内心的喜欢 , 对于熟悉且了解的人 , 我们在脑海中也会“存储”对他们的想象 。
当我们想到他们或者看到部分影像时 , 会基于往日的了解 , 自动“补全”形象 。 也就是说 , 我们在看一个人时 , 除了眼睛在看 , 心也在看 。
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
文章图片
类似焦点的影响
人们一般会以自己为中心去观察周围 , 就像照片中的焦点一样 , 与外界产生视角的差异 。
在相关实验中 , 学者让参与者穿上好看的衣服走入人群 , 随后问他 , 认为会有多少人对他有印象 , 参与者的答案是50% 。 但实际上 , 只有大约一成的人记得 。
研究显示: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至少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其实 ,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及重心 。 另一个角度而言 , 既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我们 , 就没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形象 , 只要大方得体、自信满满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