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无奈的顺应:大英帝国的世纪遗产( 二 )


本书中讲述的一次大战 , 从战争的旧式性质入手 , 谈到了战争的压力和战争时期的国家 。 显然 , 战争改变了英国的国家和社会;妇女参加工作 , 工人福利提高 , 战时内阁出现 , 政府在战时对经济的大规模管控 , 新的部门演化成为一种战时社会主义体制 , 等等 。 等到战争结束 , 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却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下沉的漩涡 。 于是 , 从第四章到第九章都在处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种种战争后遗症 , 战争伤亡 , 经济损失 , 战争债务 , 即便有过短暂的黄金岁月 , 最终也只能放弃金本位制 , 所以作者也唏嘘不已地将第九章称之为“中场” 。
当然 , 下半场更加沉重 。 大英帝国的雄心壮志已经一去不复返 , 只能哀求德国的刀锋不要对着自己就好 。 但历史从来没有一厢情愿 , 战争终于爆发 。 丘吉尔总算上台 , 勉强挡住了德国的进攻 。
第十六章“终战 , 1944-1945” , 是最有意思的 。 英国终于要获胜了 , 但这是一场惨胜 。 盟友与英国的梦想并不吻合 。 尽管丘吉尔宣称自己担任首相 , 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解体 , 但罗斯福也可以补充一句 , 美国参战也不是为了保卫大英帝国 。 实力的逆转已经使英国只能在美国的庇护之下生存 。
夕阳已经西下 。 不过 , 作为这场惨剧的目击者 , 泰勒的宏伟叙事天才却发挥出耀眼的光彩 。 他以大英帝国衰落 , 但福利国家建立 , 人民生活改善了 , 而“英国已经崛起过”了作为结束 。 “我祖上曾经阔过” , 以这样的结语来描述大英帝国的衰落 , 太富有诗意了 。
无可奈何花落去:历史的宿命变奏曲
从大的趋势看 , 泰勒的这本英国史 , 本质上是书写英帝国从辉煌到没落的历史 。 书写这段历史 , 对于任何一个英国人而言 , 我想都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 。 从泰勒的章节安排中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基调 。 不得不结盟 , 不得不与对手死拼 , 不得不让妇女参加工作 , 不得不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些措施 , 不得不放弃金本位 , 不得不绥靖 , 不得不出卖祖产 , 不得不转移霸主的宝座 。 从中读出的只有两个字——无奈 。
如果仔细一些思考 , 你会发现泰勒的书自有其逻辑上的矛盾之处 。 他以福利国家的建立作为二战后英国社会所取得的进步的成就来夸耀 , 然而 , 这与开篇时所描述的神一样的英国人相比 , 是进步了 , 还是落后了?恐怕泰勒自己也不好回答 。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 1914年时 , 英国人所具有的是一种霸主国民的心态 , 整个世界皆在我的掌握之中;而1945年时 , 只能落实在具体的柴米油盐上了 。 当然 , 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肯定是有所提高 , 但睥睨天下的气势没有了 。
这后面暗藏的 , 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 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 , 力量庞大而虚弱 , 始终面对着各个后期工业国的紧逼 , 日子看似轻松 , 实则危机四伏 。 力量庞大自不必说 , 日不落帝国的称呼已经言明一切 , 而其虚弱则是英伦三岛面积有限 , 人口不多 , 换言之 , 核心区的资源有限是其致命的短板 。 国力强盛之时万国来朝 , 可以把世界各地视为粮仓或蔬菜供应基地;而一旦国力稍显颓势 , 要想稳住霸主位置就显得力不从心 。 因此 , 英国人在如何维持霸权位置实际上是小心翼翼的 。 不仅在欧洲一直试图保持各国之间的均势 , 甚至远东 , 还与日本建立盟友关系 。
可以说 , 英国高明的政治家 , 其深思熟虑是远超其各类对手的 , 这中间或许只有一个例外 , 那就是美国 。
作为同文同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 美国人不仅块头大 , 同样狡猾 , 而且具有更理想的战略优势——可以坐山观虎斗 。 这样一种态势 , 使英国人如芒在背 , 却又无可奈何 。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的道理 , 中国人懂 , 英国人更懂 , 所以 , 无论一战还是二战 , 英国人参战都是有几分无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