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寒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原题是:寒露: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 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深秋时节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寒露名称的由来:“九月节 ,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 ”就是说 , 农历九月 , 天气比白露时更冷 , 地面上的露水都要凝结成霜了 。
古人通过观察 , 总结出寒露节气的三大物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
一候时 , 也就是寒露节气的前五天 , 鸿雁排成队列向南迁徙 。
二候时天气寒冷 , 很多鸟雀都飞到南方过冬了 , 而这时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 , 因为蛤蜊和鸟雀的花纹颜色很像 , 所以古人认为蛤蜊是鸟雀入水化成的 。
这里面包含了古人独特的生命观 。 他们相信生命是循环往复的 , 一段生命结束之后会以另一种形态重新开始 , 所以就把鸟雀的消失和蛤蜊的出现联系了起来 。
到了三候时 , 也就是寒露节气的最后五天 , 金灿灿的菊花开遍了枝头 , “冲天香阵透长安 , 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两句诗正描绘了寒露时菊花开满长安城的壮景 。
寒露时节 , 秋意正浓 , 天地间一片萧瑟 , 而落日时分 , 夕阳的余晖使这份秋意更显萧瑟 。 但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眼中 , 这就是最惬意的时光 。
九月初三的黄昏 ,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 , 他陶醉在这壮美瑰丽的景象中 , 不忍离去 , 直到月牙当空 , 才回过神来 , 然后吟成一首七绝 , 让这转瞬即逝的美景成为了永恒 。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暮江吟》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节气|寒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文章图片
“一道斜阳铺水中” , 夕阳照射在江面上 , 用“铺”而不用“照” , 这是因为日落时分 , 斜阳接近地平线 , 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耀过来 , 就像一块光滑的绸缎铺在江面上 。 这个“铺”字用得委婉柔和 , 给人一种舒适安逸的感觉 。
夕阳笼罩下的那一片江面呈现出红色 , 另一片江面离夕阳距离较远 , 受光面积较少 , 呈现出碧蓝色 。
“瑟瑟”是古代的一种宝石 , 是绿松石、蓝宝石或青金石中的一种 , 但具体是哪种 , 至今没有定论 。 后来 , “瑟瑟”就有了碧蓝色的含义 。
下面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 表现出夜色的动人和诗人对这夜色的喜爱 。
这一句不仅点出了这首诗创作的时间 , 还很自然地使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
最后一句详细描述了夜景 , 因为是月初 , 所以月亮还是弯弯的 , 像弓一样高悬夜空 。
江边空气湿润 , 草木上凝结着露珠 , 这些露珠像珍珠一样洁白莹润 。 诗人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 , 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
这首诗构思巧妙 , 诗人摄取了两幅优美的画面加以组接 , 一幅是夕阳西斜、晚霞映江的江天景致 , 一幅是月牙初升、露珠点点的朦胧夜色 。
两幅画面各具美感 , 合起来和谐自然 。 本是萧瑟凄凉的寒露时节 , 在诗人笔下却显得爽朗畅快 , 让深秋不再凄苦悲凉 。
深秋 , 气温降低 , 水平运动的暖湿气流经过地面 , 冷却形成雾气 , 而寒露时节更是雾天频繁的时期 。
白雾茫茫 , 让本来就略显萧瑟的寒露更显清冷 , 明代画家沈士充就把云遮雾罩的山林描绘在画轴上 , 凄冷的氛围透过画轴扑面而来 , 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幅《寒林浮霭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