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全国首个到达武汉的上海医疗队,促成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的遗体解剖
文章图片
黑了 , 瘦了 。 结束了在武汉的67天“战斗” ,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 , 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这么形容他 。
几乎不晒太阳 , 但一直处于应激状态 , 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 所以黑了 。
吃得比平时多 , 但消耗是平时的数倍 , 每天只睡两三小时 , 所以瘦了 。
泪点也更低了 , 这只有郑军华自己知道 。 一提及武汉 , 他不由自主有流泪的冲动 , 直到回到上海整整3个月后 , 他才能语调平静地回忆过往 。
日前 , 郑军华荣获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 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的采访中 ,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 “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波澜壮阔 , 我们最迷恋的 , 始终是包裹在烟火人间里 , 平凡琐碎的温暖和感动 。 ”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硬仗”出征 , 在大年三十的冷雨夜 , 武汉封城第二天 。
【他带领全国首个到达武汉的上海医疗队,促成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的遗体解剖】这天晚上7时半 , 正在医院值班的郑军华接到紧急电话 ,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即将出发 , 由他担任领队 。 他匆忙回了趟家 , 9时半赶到了虹桥机场 。
郑军华坦言心里没底 。 这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混编旅” , 135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52家医院 , 年龄最长的67岁 , 最小的25岁 , 有的穿着高筒靴从宴席中直接赶了过来 , 有的在同一家单位共事多年彼此从未见过 , 花名册是手写的 , 旗帜是借来的 。 就连到底去哪家医院 , 也是在飞机起飞前一刻 , 郑军华才知晓 。
文章图片
郑军华(左一)除夕夜出征前 。 董天晔摄
文章图片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 。 董天晔摄
作为目的地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 是武汉地区唯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基地 , 而此时已有20多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 。
白衣执甲 ,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硬仗” 。 1月25日凌晨1时半 , 距离武汉封城不到40小时 , 他们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 。 这座英雄的城市 , 正下着雨 , 路上看不见一辆车 。
这一夜 , 郑军华彻夜未眠 , 他惦记着天明之后的全体会议怎么开 。 这一夜 , 很多队员戴着口罩睡觉 , 对未知的恐惧如同低压的空气 , 无处不在 。
“混编旅”如何成为“尖刀团”上海医疗队接手了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 , 30多个重症病人 , 三分之二戴着呼吸机 。 交接还不到1小时 , 就有一名患者离世 。
困难前所未有 。 相比现代化的设备 , 他们拿到的只能算“汉阳造” 。 有的防护服太薄 , 不符合防控要求 , 得要同时穿好几件 。 而当时从上海带去的医疗物资 , 只够用5到7天;救治难度大 , 第一代重症病人死亡率高 , 核酸检测能力严重不足;院内感染风险高 , 有的队员甚至不知道怎么穿防护服 。
在《查医生援鄂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一上班就看到郑队在发火 , 原来昨夜收病人的过程没有完全符合规范的流程 。 规范 , 正是“上海方案”中最基本的一条 。 上海医疗队制定了38条院感规定 , 不仅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 也为其他20多支医疗队提供了参考 。
“混编旅”要成为“尖刀团” , 惟有拿出战时管理办法 , 把支部建立在病房 。 来到武汉第四天 , 郑军华给上海医疗队上了第一堂党课 。 在武汉的67天里 , 临时党总支一共收到73份入党申请书 , 这意味着除了民主党派人士 , 每一位群众队员都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
- 为了提取黄金,他煮沸了5000升尿液,意外获得了造福人类的新
- 为证明香烟无害,他们拿狗狗做实验,一天吸食100支香烟连续3年
- 私募大佬杨东坐了几轮过山车后,他带着董承非一起去调研了……
- 宇航员从月球眺望地球,他们连牺牲都不怕,为什么会感到恐惧
- 今日油价:今天11月28日,全国加油站,调整后92、95汽油零售价
- 油价大暴跌!今天11月27日调整后,全国加油站92、95汽油最新售价
- 油价调整消息:今天11月28日,全国加油站调整后92、95汽油新售价
- 油价调整消息:今天11月28日,油价调整后全国92、95号汽油最新价
- 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42.2%
- 为了京津冀千家万户他们守护在山巅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