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永久冻土融化,或释放核废料和唤醒古老病毒,后果不可估量!
【北极永久冻土融化,或释放核废料和唤醒古老病毒,后果不可估量!】长期以来 , 科学家们一直警告说 , 气候危机期间永久冻土融化将释放出无数的碳 , 这可能引发世界从未见过的全球变暖 。 而最新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一项研究指出 , 随着气候变化使北极变暖 , 融化的冰层可能会释放出可追溯到冷战时期的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 , 同时在永久冻土层下沉睡了数万年的病毒和细菌也会苏醒 , 或卷土重来!
文章图片
研究人员通过仔细研究历史记录和对过去污染的研究 , 如果气候变化融化北极冰层 , 发现除了会释放核爆和汞、砷和DDT等污染物外 , 所谓的“玛士撒拉微生物(Methuselahmicroorganisms)”——已被冰封在永久冻土中数千年的微生物也会苏醒 , 而且这些古老的细菌或病毒可能是人类从未遇到过的 。
永久冻土中有什么?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说法 , “永久冻土”一词描述了连续冻结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地面 , 其中永久冻土覆盖北半球约2300万平方公里 , 其厚度从不到1米到超过1000米不等 , 而且北极大多数永久冻土覆盖持续了800000到100万年 。
文章图片
目前北极变暖的已知危害之一是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 比如融化的永久冻土每年释放数百万吨二氧化碳和甲烷 , 随着地球继续变暖 , 这一数量可能会增加 。 但一个不好预估的危害是永久冻土中所储存的污染物——从微生物和古老病毒 , 到核废料、化学品和汞等等 。
资料显示 , 无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 , 自1950年代开始就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核试验 , 使得北极的土壤和永久冻土中留下了高水平的放射性物质 。 比如1959年至1991年间 , 前苏联在新地岛群岛共进行了265兆吨的核试验 。 期间俄罗斯还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销毁了100多艘退役的核潜艇 , 释放出放射性钚、铯 , 以至于如今在海底沉积物和冰盖以及冰川下的植物和土壤中仍检测到这些钚、铯 。
另外数十年来在 , 北极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采矿业也留下了富含汞、砷和镍等有毒重金属的废料 。 研究发现 , 这些污染物已经深入北极土壤 , 可能威胁到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 数据显示 , 目前约有88万吨的汞储存在永久冻土中 , 按目前的变暖趋势到2300年 , 可能会使北极的汞排放量每年增加200% 。
文章图片
北极永久冻土层还储存了2000年代初被禁用的危险化学品 , 例如杀虫剂DDT和PCB(多氯联苯) , 这是一组广泛用于冷却液的化学品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集中在永久冻土中 。
再有 , 永久冻土层对微生物和病毒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护者 , 毕竟很冷、没有氧气、阳光 。 因此即使在深度冻结数千年后 , 许多微生物仍然能够恢复生机 。 而根据科学家之前的研究 , 永久冻土中能复活追溯到3万年、12万年甚至100万年前的细菌种群 , 证明了北极微生物已经进化到能够在极少获得营养或水的情况下在零度以下温度下生存的能力 。
永冻土融化 , 长期冻结的生物可能会“醒来”?
对于永冻土融化带来的风险 , 研究作者之一、美国NASA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米纳(KimberleyMiner)认为除了要考虑核废料和化学危险品的影响外 , 还要看永久冻土融化的速度 。 有些逐渐解冻——从顶部缓慢向下移动的逐年解冻 , 然后是突然解冻 , 比如几周内失去永久冻土的一大块 。
文章图片
同时她补充一个重要因素是 , 不同的污染物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 , 这取决于污染物的数量、暴露时间以及人类和野生动物可能会与之接触的方式(病毒需要宿主才会激活 , 如果它们不能很快找到宿主 , 即使苏醒也很快会死掉) 。 但评估永久冻土中的“玛土撒拉微生物”的风险更加困难 , 因为尚不清楚永久冻土中会出现哪些类型的细菌和病毒 。
比如从新生代到更新世的微生物也可能以全新的方式出现并与我们的现代环境相互作用 。 一个潜在的例子是 , 导致皮肤损伤的病毒过去5年中在阿拉斯加出现和消失了两次 。 该病毒可能是通过动物与人类的接触传播的 , 但这种新型病毒的起源仍然未知 。
- 北极和南极——地球上未被开发过的“宝库”
- 北极出现史前生物尸体,对于人类而言不是好消息,科学家担忧不已
- 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狂战士”棕熊,能北上驱逐北极熊,与东北虎鏖战,怒掏狼窝
- 永久冻土融化,面世的史前线虫是活的,对史前生物研究又有突破!
- 北极冻土下两只蠕虫,解冻后正常活动,科普这些4万年的史前物种
- 北极正默默“死去”?耗时389天,科考船漂流数千公里带回噩耗
- 北极地区的涅涅茨人,两家人住一个帐篷,他们是如何搭建帐篷的?
- 北极正默默死去?耗时389天,科考船漂流数千公里带回噩耗
- 北极永久冻土解冻,对全球气候有多大影响?科学家:不能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