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 二 )


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
文章图片
此外 , 泡泡玛特的线下店本身已经给相同爱好的消费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 因为想跟其他消费者交换盲盒 , 很多人能在几十平米的线下店里呆一个下午 , 就为了找到愿意互相交换的人 。 消费者的社交属性已经在门店被满足 , 泡泡玛特主题乐园很难让社交属性更进一步 。 而且 , 游乐园的游乐设施大同小异 , 没有人物故事的加持 , 人们选择泡泡玛特乐园的原因又是什么?
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
文章图片
企查查数据显示 , 我国与主题乐园相关的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 , 全中国大大小小的主题乐园有几百家 。 从中国众多的人口来看 , 主题乐园的数量并没有饱和 , 主题乐园还可以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增长 。
理论上讲 , 泡泡玛特现在开乐园 , 只要消费者买账 , 还是可以乘上这股“东风”的 。 但“纸上谈兵”是商业大忌 。
上世纪80年代 , 我国开始出现主题乐园 , 直至近几年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 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 比如上海迪士尼开业第一年就吸引了1100万人次 , 让当年上海市的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了6.9% 。 即将在北京开业的环球影城 , 中信建投预计年接待游客数量约为1500万至2000万人次 。
但是主题乐园的盈利并不容易 。 据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分享的数据显示 , 中国403家主题乐园中只有53%盈利 , 25%为亏损 。
再来看全球的情况 。 迪士尼2019年财报显示 , 乐园相关业务的营业收入超过媒体网络业务 , 但乐园的营业利润却没有媒体网络业务的营业利润高 。 这暗示了乐园运营背后的巨大成本 。
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
文章图片
巨大的成本缘于主题乐园是一个靠流量堆起来的生意 , 前期投入非常大 , 后期的盈利需要靠不断增加的人流量来支撑 。
仍以迪士尼为例 , 据新浪财经报道 , 包括主题公园建设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内 ,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 。 游乐设施建造、人工费用、修理及保养、销售成本、营销费用等等 , 都是很大的开支 。 迪士尼一直坚持的“三三制”经营原则 , 即每年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设备 , 更新三分之一的设备 , 维护三分之一的设备 , 让每年的运维费用和折旧直线上升 。 此外 , 迪士尼的人工也是运营成本的一个大块头 , 园区的日常表演和花车巡游等活动的演职人员以及每个游乐设施的工作人员已过万人 。
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
文章图片
主题乐园的收入基本只有门票、周边产品的售卖和餐饮分成 , 若是不能保证持续的人流量增长 , 乐园盈利真得很难 , 但保持人流量的高增长也没有那么简单 。
日本的大阪环球影城于2001年开业 , 第一年游客人数达1102万人次 , 但之后持续减少 , 多年来一直维持在800万人次的水平 , 营收一度陷入赤字 。 园区为了拯救营收 , 于2014年引进了“哈利波特园区” , 这让游客连续三年增长 , 2016年创纪录达到了1460万人次 。 因此 , 乐园需要不断地花钱买版权 , 添加新的游乐设施 , 才能保持人流量的增长 。
高昂的乐园运营及维护成本使得主题乐园没有想象中那么赚钱 , 头部主题乐园的经营尚且如此 , 其他规模较小的主题乐园没有品牌效应的加持 , 盈利更难 。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曾表示 , 我国大部分的主题公园在自有IP创造、运营方面的短板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 IP的客流吸引力不足 。 乐园产业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 , 回报周期长 , 市场同质化程度高 , 如果没有特别吸引人的点 , 就很难让游客买单 。 主题乐园赚不到钱 , 就无法翻新、更换游乐设施 , 也不可能雇佣大量工作人员提高乐园的用户体验 , 这让主题乐园陷入了一个亏钱的恶性循环 。
有媒体报道 , 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整体毛利在40%左右 。 在国内乐园营业已恢复到疫情前九成的情况下 , 方特主题乐园2021年上半年运营的毛利是25.88% 。 这样的毛利 , 远比不上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高达63.0%的毛利 。
泡泡玛特若想做像迪士尼一样有品质的主题乐园 , 要面临的成本还不止这些 。 由于泡泡玛特的独家IP比较少 , 若想让主题乐园更加丰富 , 每年的IP版权费也要付出不少 。 这样看起来 , 乐园业务并不比卖盲盒更赚钱 。
泡泡玛特的“迪士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