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虽并未揭露这三家在7月份被监管内部通报的违规企业的具体身份|科创板IPO最新内部审核动态曝光:三拟上市企业带“伤”闯关遭监管 一会计事务所被两连罚!


导读: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虽并未揭露这三家在7月份被监管内部通报的违规企业的具体身份|科创板IPO最新内部审核动态曝光:三拟上市企业带“伤”闯关遭监管  一会计事务所被两连罚!
文章图片
导读: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虽并未揭露这三家在7月份被监管内部通报的违规企业的具体身份 , 但其表示 , 为其中票据贴现处理违规和研发费用处理不审慎的两家拟IPO企业提供财务审计的会计事务所为同一家机构 。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news)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陈渝川@北京
编辑:翟睿@北京
日前 , 最新一期的2021年第7期《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下称《科创板动态》)由上交所向各大投行中介机构下发 。
以“便于市场参与主体及时了解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监管工作动态 , 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和执业质量 , 更好地做好科创板申报工作”为宗旨 , 由上交所组织撰写发布的《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动态》 , 自2021年初正式定期发布以来 , 一直被业内视为掌握科创板审核动态、解读重要法规政策、了解监管要求和学习相关案例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
据叩叩财讯获得的该份最新《科创板动态》显示 , 2021年7月 , 在IPO审核方面 , 科创板仅有1家企业的拟IPO申请获得受理 , 当月共召开中心审核会议13次;召开上市委会议8次 , 审议通过8家企业的拟IPO申请 , 暂缓审议3家 , 否决1家;报会注册15家 , 13家拟科创板企业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得生效;终止审核5家 。 2021年7月发出审核问询函119份 。 整个7月中 , 科创板共首发上市18家 , 总募资135亿元 , 发行市盈率中位数为24倍 , 平均数为25倍 。
相关数据还显示 , 截至2021年7月底 , 科创板累计受理647家企业的发行上市申请 , 上市委审议通过399家 , 报会注册378家 , 注册生效328家 , 上市301家 , 终止审核115家 。
此外 , 在该份最新的《科创板动态》中 , 上交所照例对2021年7月中在IPO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拟IPO企业相关违规问题进行了内部通报和处理 。
据叩叩财讯获悉 , 在2021年7月中 , 因在科创板审核中 , 上交所就相关申报项目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问题、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等问题 , 共发出了9份监管工作函 , 分别涉及到3家拟上市企业、3家保荐机构、1家会计事务所和1家律师事务所 。
除了上述三家拟IPO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在近期遭遇到来自监管的处罚外 , 在该《科创板动态》中 , 监管层还对一家因实控人设置多层次股权架构而遭遇上市终止的拟IPO项目进行了分析解读 。
1)三拟IPO企业遭遇监管措施一会计事务所遭遇两连罚
导读: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虽并未揭露这三家在7月份被监管内部通报的违规企业的具体身份|科创板IPO最新内部审核动态曝光:三拟上市企业带“伤”闯关遭监管  一会计事务所被两连罚!
文章图片
因在IPO发行承销过程中发生重大事项而未能及时报告 , 一家已经获得证监会注册且已经启动发行程序的IPO企业A在其挂牌上市之前遭遇到了来自上交所的监管工作函 。
据《科创板动态》表示 , A企业控股股东为一家已上市公司 , 在该IPO企业近期顺利获得了证监会注册并旋即启动发行程序 , 在披露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至初步询价前 , 其控股股东披露董事会决定 , 审议通过了相关许可合作协议 , 然而该合作协议的签署方包括A企业及其控股股东 , 所涉金额较大 , 与A企业未来研发活动和生产经营密切相关 , 属于应当及时向上交所报告的会后事项 。
但A企业及其保荐机构未能及时就有关事项向上交所报告 , 直到其IPO初步询价程序启动后 , 才向上交所口头说明 , 并至数日后才提交书面说明及专项核查意见 。
因此 , A企业及其该次IPO的保荐机构双双被上交所出具监管工作函 。
在7月中被上交所出具监管工作函的第二家拟上市企业B公司则目前仍处在问询审核期 。
B企业不仅存在财务内控不规范的行为 , 还在招股书申报材料中出现了披露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硬伤 , 而作为B企业此次IPO的中介机构 , 直到上交所对其进行了两轮问询后 , 才将相关情况进行补充披露 。
据《科创板动态》通报 , 该第二家被出具监管工作函的拟IPO企业B公司 , 其应付票据在报告期内逐年大幅增加 , 全部为银行承兑汇票 , 根据首轮审核问询回复 , 该发行人还存在内部交易开出票据后 , 再将票据背书给第三方公司贴现的行为 。
“上述行为构成《审核问答(二)》明确要求披露、整改的财务内控不规范行为 。 ”上交所表示 , 不仅如此 , 该票据贴现行为的实际情况与B公司在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披露的应付票据形成原因不符 , 直至第二轮审核问询后 , 该拟上市公司才补充披露了相关情况 , 并对相关不当使用票据行为进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