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何很少提“克隆”了?从多莉的一生窥见答案,太可怜了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 很多前人闻所未闻、仿佛奇迹或魔法般的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 , 这些新兴的技术也极大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 但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般 , 所有的事情都具有双面性 。
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 也暴露出许多的弊端和潜在的问题 , 这些问题就像是悬挂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使人们始终抱有隐忧 , 心神不宁 。
文章图片
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在这些双面性极其明显的科学技术当中 , “克隆”绝对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 相信这是一个令大家感到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 说它熟悉 , 是因为克隆技术在20多年的过去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 , 也使得克隆羊“多莉”的名字家喻户晓 , 更不用提克隆在科幻题材小说、漫画与电影等文艺作品中作出的贡献了 。
文章图片
克隆羊多莉
说它陌生 , 是因为在“克隆热”平息之后 , 人们对克隆的关注度好像就逐渐降下去了 , 相关的报道与研究也相应地大大减少 。 人们的关注点逐渐放到了其他领域 , 克隆在这些年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而今天 , 我们就来重新谈一谈克隆这个话题 , 以及在当今社会很少提及“克隆”的原因 。
克隆的概念?
“克隆”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klōn , 意为“植物的无性繁殖” , 所以说这最早是个园艺学词汇 , 而现代克隆的概念是在1963年由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在演讲中提出的 , 并且在长时间的使用中逐渐衍生出了“复制”的概念 。
文章图片
植物的无性繁殖
克隆是一种生物技术 。 以人工或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 , 来产生与原个体具有相同基因组的后代的过程就是克隆 。 当然这只是科学上的定义 , 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说法大概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复制一个生命出来” 。
克隆的历史?
随着实验胚胎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克隆技术也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 , 而为克隆打下理论基础的 , 则是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 , 这部著作关于“进化论”的观点有中表明了动物的性状具有连续性 , 这意味着克隆技术有了一个可以站稳脚跟的理论依据 。
文章图片
达尔文
而在1900年 , 德国生物学家赫托维奇与汉斯·杜里舒(HansDriesch)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克隆试验 , 也就是著名的“海胆试验” , 在海胆的受精卵分裂成两个细胞之后 , 他们将两个胚芽细胞切开并分别培育 , 最后惊讶地发现每半个胚芽都发育成了两个完整的个体 , 而不是人们料想的“半个细胞只能长成半个动物” 。
文章图片
发育成完整个体
这项发现也使得经典遗传学说被分子遗传学说所取代 , 并且促进了日后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
而在其后的数十年中 , 学者围绕着基因遗传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试验 , 而基因遗传理论的完善也同样促进了克隆技术的诞生 。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 , 德国科学家汉斯·斯佩曼(HansSpemann)于1928年用水蜥进行了首次核移植实验并获得成功 , 标志了克隆技术的正式诞生 。
而在那之后的大半个世纪中 , 生物学家对胚胎学与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空前的热潮 , 在斯佩曼的水蜥试验成功后 , 人们想尝试高级动物的克隆 , 但由于相关的理论缺陷 , 首次高级动物——青蛙的克隆结果并不理想 。
文章图片
水蜥
而在之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也向化学的相关领域靠拢 , 双螺旋DNA分子结构模型日趋完善 , 法国遗传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coisJacob)也提出了基因调控理论 , 这使得克隆高级动物成为可能 。
先是从小鼠、非洲爪蟾 , 再到通过胚胎移植克隆出的牛与羊 , 最后甚至出现了很多将不同生物的体细胞结合的案例和试管婴儿 。 生物学家们对克隆如火如荼的研究终究是走到了这一步 , 而这其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发生在1996年 , 我们家喻户晓的多莉——世界上第一只由成年体细胞核获得的克隆动物 , 诞生了 。
文章图片
- 女子死后10天,为何会在墓穴里产子?科学家揭开千年母子骸骨谜
- 在沙漠中遇到渴死的骆驼,为什么不能碰?碰了后果很严重吗
- 是什么力量在一直撑着?为何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漂浮”在空中
- 概念经济为何如此火爆?
- 麻雀泛滥为什么没有人敢抓?没有灭绝的风险,为何还要被保护呢?
- 为什么现在开放三胎以后大家觉得养不起?朱民:市场根据人口的结构扭曲了
- 售价堪比黄金,长在白蚁窝里的菌类,挖到的人为何不愿卖?
- 澳4.2千米高的神秘巨人像,成因一直成谜,科学家为何不深入研究
- 新冠病毒是基因武器?英国大学权威发声:六成亚洲人很危险
- 泰坦尼克号内有大量珍宝,被发现后为何不打捞?专家:碰都不能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