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国辽东半岛的西南方 , 距离大连旅顺港25公里处 , 存在着一个面积仅为1.2平方公里的小岛 , 看上去这个岛非常平常 , 然而它却是世界上著名的蛇岛 , 据初步统计 , 现在上面分布着至少有2万条蛇 , 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毒蛇-黑眉蝮蛇 。 那么 , 大连的蛇岛是怎么来的呢?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大连蛇岛从地质构造演化的角度来看 , 它在1000万年前还是与辽东半岛连在一起的 ,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蛇岛和辽东半岛均是以花岗岩层构成为主、而且底部通过大陆架紧密相连等途径得到印证 。 进入新生代以后 , 随着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撞 , 相接处地壳降起 , 逐渐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 并且这个持续相撞的力量不断向外延伸 , 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 开启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序幕 。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 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壳所受张力作用日益明显 , 在现渤海地区周围地势相继发生隆起 , 而中心部位发生沉陷 , 形成了走滑拉分盆地 , 一个被陆地包围起来的巨大湖泊就此形成 。 随着地质活动的持续推进 , 这个湖泊面积逐渐扩大 , 原本东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相连的陆地通慢慢断裂 , 海水淹没了湖泊东部的陆地通道 , 于是就形成了渤海这个内海 。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在渤海的形成过程中 , 本来与辽东半岛相连的蛇岛 , 随着沉陷作用的影响 , 它与辽东半岛相连的陆地也被海水淹没 , 最终形成了脱离陆地的一个孤岛 。 而在与陆地分离之前的数百万年之前 , 由于这里气候湿润、热量充足 , 生物量非常丰富 , 众多昆虫、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共同构成了多彩的动物世界 , 它们之间在自然竞争的约束下 , 保持着相对均衡发展的稳定局面 。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然而 , 在蛇岛分离之后 , 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 相应地蛇岛上的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 除了鸟类之外 , 其它动物在蛇岛分离之后 , 很难再离开这个岛屿 , 很多食草动物因为食物来源的大量减少而相继死亡 , 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大部分食肉动物也不得不面临着食物链缺失、淡水缺乏、最后自相残杀的局面 , 久而久之这些食肉动物也几乎消失不见 。 而原本与其它动物一起生活的黑眉蝮蛇 ,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改变之下 , 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 究其原因 , 在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一是岛上有供栖息的有利场所 。 在地质构造运动过程 , 蛇岛上到处都存在着因地层挤压产生的褶皱和断裂 , 同时在风力、雨水等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诸多岩石缝隙和小型洞穴 , 这既为蛇类栖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隐蔽场所 , 同时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下 , 也能够为蛇类生存提供必要的蓄水条件和舒适的越冬环境 。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二是逐渐进化出了特殊的生存技能 。 受食物量大量减少的影响 , 黑眉蝮蛇逐渐进化出了能最大程度减少能量消耗的生存技能 , 比如可以长时间“隐居”蛰伏 , 实在饿得不行再出来觅食 , 一些在此停经逗留的鸟类、小型的昆虫等 , 都能够维持蝮蛇的基本生存需要 , 蝮蛇在捕食一次之后 , 又进入蛰伏状态 , 甚至可以长达一两个月不再进食 。 同时 , 这种蝮蛇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特点 , 进化出了“夏眠”和“冬眠”的习性 , 在此期间滴水不进 , 以此来应对不利的温度条件和食物短缺的问题 。
大连蛇岛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正是上述黑眉蝮蛇的极强适应能力 , 它们在与其它种类动物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坚持到了最后 , 而岛上原有的其它一些蛇类 , 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之下 , 不是被饿死 , 就是直接被黑眉蝮蛇所“干”掉 , 最终形成了大连蛇岛这种动物结构比较单一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