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黑种人 , 是世界上四大人种之一 , 其主要的特征有肤色黝黑 , 头发黑呈波浪或鬈曲 , 鼻子宽扁 , 鼻根低矮或中等 , 鼻突出度小、鼻孔横径较大 , 凸唇 , 口宽度大 , 嘴唇厚 , 胡子和体毛较少 。 目前 , 黑种人占据全世界总人口的17%左右 , 远低于白种人和黄种人 , 但是高于棕色人种 。 另外 , 黑种人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 这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
一 , 不同肤色的产生和分化
人类最初可能是都是黑色的 , 不过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发生了肤色的变化 。 非洲地区的人类为什么会是黑皮肤的 , 这和紫外线有关 。 在非洲地区 , 位于热带 , 而且海拔很高 , 因此紫外线很强 。 为了抵御强烈的紫外线 , 于是人类皮肤生成了黑色素 , 以保护皮肤 。
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文章图片
世界肤色深浅分布图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 涉及到人类的繁衍问题 , 这涉及到叶酸含量的问题 。 如果怀孕生子缺乏叶酸 , 就会导致流产或者胎儿畸形 , 因而叶酸是人类繁衍必须的元素 。 人类体内无法合成叶酸 , 只能靠食物获取 。 而强烈的紫外线会让叶酸分解和流失 , 所以在非洲的人类必须加深肤色来阻挡紫外线 。
当然 , 你说现在为何东南亚、南美洲的人类不是黑皮肤也能够繁衍后代?很简单 , 因为人类在后期都学会穿衣服了 , 对紫外线的抵御不仅仅是依靠皮肤 。 后来 , 有许多人类从非洲迁徙而出 , 他们到达了纬度较高的地区 , 这里紫外线很低 。 在这些地区 , 人类必须穿上衣服来御寒 , 使得人体接受到了紫外线更低了 。 紫外线吸收太少 , 又导致人体缺乏维生素D 。 因此 , 迁徙到较高纬度的人类肤色就逐渐褪色 , 这样有利于紫外线的吸收 。 皮肤变浅 , 就出现了白种人和黄种人 。
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文章图片
那么后来迁徙到世界各地的黑种人的肤色会变浅吗?如果给上万年的时间 , 他们的肤色同样会变浅 。 目前 , 黑人迁徙到美洲不过几百年 , 在人类进化史上只是白驹过意 。 而现在的浅色人种迁徙到非洲 , 肤色也会逐渐变黑 , 但是不会变化太多 , 毕竟现在人类都穿着衣服 。 比如阿拉伯人生活在北非上千年也没有变黑 , 因为他们的服装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
二 , 早期黑色人种的迁徙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 , 世界最为古老的人类生活在现在的非洲 , 主要是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和尼罗特人 。 他们起源于中非的热带雨林之中 , 后来出现了分化 。
科伊桑人(Y染色体为:A—M91) , 大约在6万年前迁徙到了南非高原一带 , 其身高只有150cm左右 。 目前 , 他们仅有30万人 。 由于他们主要生活在南非一带 , 这里气温没有中非和北非高 , 因而肤色为黄褐色 。
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文章图片
科伊桑人
尼罗特人(Y染色体为A3) , 是其迁徙到东北非的分支 , 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为1.8米 。 为何他们的身高如此高?主要和生活的环境有关 。 尼罗特人居住地属热带草原 , 在古代 , 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 其身高是有利于狩猎的 。 热带草原的阳光照射比热带雨林更多 , 因此他们的皮肤是纯黑色的 。 目前 , 非洲的尼罗特人有1500万(不算埃塞比亚人种) , 主要分布在东非地区 。
另外一支是俾格米人(B—M60) , 现存大约为60万人 ,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之中 , 其平均身高只有140cm 。 许多学者认为 , 俾格米人就是小矮黑人(Y染色体为D) , 也就是尼格利罗人 。 大约在6万年前 , 小矮黑人从非洲迁徙而出 , 后来比较广泛地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 , 更寒冷的地方没有他们的足迹 。 后来 , 黄种人的到来驱逐了大量的小矮黑人 , 使得他们只能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地区 。
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文章图片
俾格米人
现在的矮黑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和中国西南一带 , 以及日本岛地区 。 现在的印度安达曼群岛还有纯正的矮黑人 , 其D比例高达100% 。 日本历史上的阿伊努人 , 中国史料记载的“昆仑奴”等都是小矮黑人 。
黑种人的迁徙和扩散:欧洲第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是黑人建立的?
文章图片
小矮黑人的迁徙路线
根据DNA检测来看 , 小矮黑人和后来的黄种人的确发生了大规模的融合 , 特别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和日韩地区 。 中国西南一带的D比例也非常高 , 其中藏族为50%左右(其中白马藏族的D接近100%) , 普米族为70%、四川羌族高达50% , 纳西族为18% , 彝族有16% 。 日本和韩国的D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一 , 其中琉球人高达55% 。 而汉族中也有一定比例的D基因 , 尤其是西南地区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