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考察欧盟“减碳55%”立法改革,一些措施可能弊大于利

近期 , 欧盟提出了其多年来最具气候雄心的一次立法改革提案 , 但其中的一些计划却受到成员国、行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质疑 。 一个关键问题在于 , 这些措施可能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 , 却会给居民、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带来过高的成本 。 特别是饱受争议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 也称“碳边境税”) , 被认为可能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差距 。
值得注意的是 , 继欧盟正式提出碳边境税之后 , 美国对于推出美版碳边境税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 。 这对于未来的气候谈判和全球共同减排来说可能并不是个好消息 。
本文将详细介绍欧盟最新提出的一揽子立法改革提案“减碳55%”(“Fitfor55”)及其面临的主要阻碍 , 其中将就碳边境税和其引发的争议着重讨论 。
一、“fitfor55”提出哪些改革
7月14日 , 为确保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至少减少55% , 2050年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 欧盟委员会正式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以及地区委员会提交了“减碳55%”(“Fitfor55”)一揽子立法提案 , 内含13项具体立法提案 , 包含修订8项现有法律和5项倡议 , 涉及气候、能源和燃料、交通、建筑、土地利用和林业等一系列政策领域和经济部门 。
“Fitfor55”是对2017年7月生效的《欧洲气候法》(EuropeanClimateLaw)的一次修订 , 展现了欧盟不断加大减排力度的雄心 , 也是这一有着16年历史的碳市场自成立以来最重大的改革计划 。 不过 , 其能否最终落地还有待欧盟27个成员国和欧洲议会讨论并投票结果 , 预计这一过程将持续到2023年 。
具体来看 , 立法提案试图在定价、目标设定、标准规则和支持措施之间寻求平衡 。
在定价方面 , 将在航空运输领域采用更严格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 将碳排放交易体系扩展至海运、道路运输和建筑行业 , 修订《能源税收指令》以及采用“碳边境调节机制” 。
在目标设定方面 , 将修订《减排分担条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条例》《可再生能源指令》《能源效率指令》 。
在标准规则制定方面 , 将制定更严格的汽车和货车碳排放规则、可替代性燃料的新基础设施规则、更具可持续的航空燃料规则以及更为清洁的海运燃料规则 。
在支持措施方面 , 将利用税收和法律规则来促进创新 , 以及通过新的“社会气候基金”和强化的“现代化和创新基金”增强社会团结 , 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 。
其中 , 涉及欧盟碳市场(EUETS)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
1、缩减碳排放总量限额 , 提高总量限额逐年递减的速度 。
一次性减少总量限额1.17亿单位(allowances)的同时 , 总量限额的线性折减系数(linearreductionfactor , LRF)将从原先的每年2.2%提升到4.2% 。 这两者合计将令欧盟碳市场的排放限额较2005年开市时水平降低61% 。
2、扩展碳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 , 将海运业纳入碳市场 。
这将涵盖欧洲经济区内部5000总吨位以上大型船舶的所有排放、欧洲港口停泊期间的所有排放、进港航行50%和出港航行50%的碳排放 , 这将覆盖欧盟2/3的海运排放量(0.9亿吨CO2) 。 在过渡期 , 只需要购买一定比例的排放额 , 2023年达到100% 。
3、对道路交通和建筑供暖的碳排放 , 单独建立一套新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这个系统将面向上游的燃料供应商 , 而不是直接面向居民个人 , 提供清洁能源的供应商无需额外付款 。 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 , 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给下游的消费者 , 他们将面临更高的燃油费和取暖费 。 在此之前 , 来自交通、建筑和农业的排放还受到欧盟内能源税最低税率的约束 。
全面考察欧盟“减碳55%”立法改革,一些措施可能弊大于利
文章图片
图1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源:Bruegel
4、设置“社会气候基金”
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可能因上述改革可能面临的能源贫困问题 , 实现社会公平过渡 , 欧盟委员会将设立一个1444亿欧元的“社会气候基金”(SocialClimateFund) , 其中722亿欧元由欧盟预算支出 , 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升级、改善一般住宅或环保车辆的能源效率 。
5、推行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
推行CBAM的目的主要是为减少因“碳泄漏”给欧洲企业造成的国际竞争力冲击 , 并减少“碳泄漏” 。 这一机制在初期将涵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和化肥五个领域 。 2023至2025年作为试点阶段 , 所涵盖领域的产品仅需履行排放报告义务 , 欧盟在此期间不征收任何费用 。 从2026年开始 , 欧盟将逐年减少境内钢铁、水泥等高碳生产企业免费配额 , 至2035年完全取消免费配额 , 同期要求规定领域的高碳进口产品为其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支付碳费用 , 并逐年提高费率 。 对于已经在当地支付过碳排放费用的进口商品 , 可进行相应的抵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