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根据港交所披露 , 李录旗下的喜马拉雅资本在7月合计减持比亚迪港股1077.15万股 , 减持套现约24.40亿港元(约20.3亿元人民币) 。
其中 , 7月8日 , 李录减持714.4万股 , 均价227.62港元 , 套现约16.26亿港元(约13.53亿人民币);7月9日 , 李录减持362.75万股 , 均价224.18港元 , 套现约8.13亿港元(约6.77亿人民币)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李录是股神巴菲特的爱徒 , 2002年 , 在市场都普遍不看好比亚迪时 , 李录买进比亚迪 , 并且坚持持有近20年 。 如今 , 新能源大火 , 比亚迪股价也不断走高 , 李录选择减持套现 , 获利或超100多倍 。
除此之外 , 比亚迪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夏佐全也曾在7月6日-7月9日期间4次减持比亚迪A股 , 合共减持约954.8万股 , 套现24.02亿元人民币 , 持股比例降至4.69%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号称国内“新能源王者”
比亚迪拥有三大业务 。
一个是汽车业务 , 另外两个分别是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 , 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
其中 , 刀片电池(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堪称比亚迪的两张“王牌” , 受到高瓴资本与股神巴菲特的青睐 。
提到刀片电池 , 不得不说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1995年 , 在创办比亚迪之前 , 王传福已经是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
之前 , 他曾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 , 在技术层面上 , 属于科班出身 。
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技术背景 , 1997年 , 仅用了3年时间 , 王传福就带领公司卖出了1.5亿块镍铬电池 , 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 。
2000年 , 比亚迪又进入诺基亚、TCL以及摩托罗拉的供应链名单 , 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
近期让大家布局的北方稀土和五矿稀土到现在都已经实现了翻倍 , 前段时间在提到的海南矿业(601969)西藏矿业(000762)也都吃了一波肉 , 这足以证明笔者的实力!
周末 , 我准备选个短线黑马 , 从技术指标看阶段性见底 , 只是行情启动还需时间 , 大盘又刚好出于第二轮杀跌区间 , 有望超跌反弹 , 可提前打底一层仓位 , 静待周线完成突破后加大布局 。 为了不打乱主力操盘的节奏 , 这里就不公布代码了 ,
感兴趣的可以找到“ghy加上9496”备注:狐友 , 你为财富而来 , 我为名气而作
因此 , 比亚迪正是靠着电池起家的 。
2003年 , 王传福力排众议杀入汽车行业 , 先后将刀片电池应用到新能源车上 。
王传福曾自信地说道:
“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 , 更有能力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 ”
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盈利能力 , 近几年 , 在中国电动车阵营中 , 比亚迪表现抢眼 。
在今年的2月3日 , 比亚迪股价创历史新高 , 最高达273元 , 市值高达7818亿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时间回到2020年1月 , 比亚迪首度向公众透露了刀片电池的存在 , “体积比能量密度上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 , 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 , 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 , 寥寥数语 , 便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
接着在2020年3月 , 刀片电池正式发布 , 支持超12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单次充电可满足600公里续航、通过严苛的针刺测试……至此 , 刀片电池名声大噪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现在算起来 , 刀片电池已经曝光有1年的时间了 , 而随着外界对刀片电池的了解 , 关于这个技术的“关注度”也有所淡化 。 不过我想说的是 , 其实刀片电池的真正威力 , 现在才开始显现出来 。
说明理由之前 , 这里重申一下刀片电池的相关知识 。 刀片电池 , 本质上还是属于磷酸铁锂电池 , 由于材料的关系 , 它原本就要比三元锂电池安全、寿命长 , 只不过独特的刀片结构让它这两个优点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
比亚迪——国内“新能源王者”频遭股东大额减持,市值蒸发超千亿,没未来了?
文章图片
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缺点是能量密度低 , 续航没有三元锂电池高 。 而刀片电池由于进行了结构上的创新 , 大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 , 所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