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云南野象群北迁的消息屡屡登上热搜 , 引发了网友们对云南野生动物的关注 , 同时也有不少人将视线放到了生态环境上面 。
云南发现“灭绝”植物15丛
3年前 , 科学家在进行野外调查工作的过程中 , 发现了一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 即云南兰花蕉(Orchidanthayunnanensis)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云南兰花蕉 , 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合作发表的一个新种 。
2017年发表的时候 , 由于引种地区信息不甚明确 , 科学家们没有发现野生居群 , 所以它被认为是已经灭绝的植物 。 谁料2018年4月 , 科学家就在云南河口县发现了野生居群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云南兰花蕉跟兰花蕉(Orchidanthachinensis)是不同的种 , 这次发现的云南兰花蕉数量极少 , 只有15丛 。
据了解 , 这种植物的花是从根状茎长出来的 , 味道十分难闻 , 像腐肉一样恶臭 。 不过 , 苍蝇等昆虫却会被腐肉味吸引过来 , 帮助植物传粉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灭绝”植物重现云南 , 是一件好事 , 不过 , 这样的好事并非第一次发生 。 有一些动物、植物被认为灭绝后 , 其野生个体/野生种群被人们发现 , 带来意外之喜 。
“灭绝”动物多年后重现
新西兰的国鸟是几维鸟 , 但要论珍稀程度 , 新西兰有种禽类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 那就是“南秧鸡”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南秧鸡又被称为巨水鸡、泰卡鸡 , 拥有色泽鲜艳饱满的外表 , 从胸部到肩部、背部和翅膀 , 呈现深蓝、孔雀蓝、绿色、蓝色 , 喙、腿等部位则呈现鲜红色 。
南秧鸡体型巨大 , 体长达63厘米 , 翅膀展开后有1米多长;体重在1.8-4千克之间 , 雄性会更重一些 。 它们行动迟缓 , 不能飞 , 以植物根茎、草籽、昆虫等为食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这种巨大的鸟曾经广泛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和北岛 , 后来随着移民者、殖民者的到来 , 它们被猎枪射杀 , 生存环境也被外来动物挤占 , 最后一步步走向消失 。
在20世纪初 , 南秧鸡被认为已经灭绝 , 幸运的是 , 在1948年 , 有人发现了野生南秧鸡的身影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1948年11月20日 , 杰弗罗伊·奥尔贝尔博士所带领的团队 , 在默契森山附近发现了野生的南秧鸡 。
根据2013年的数据 , 大约有260只南秧鸡受到官方保护;到2008年 , 南秧鸡的数量增长到300只 , 后又因为遭到白鼬的破坏而有所降低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为什么灭绝的生物会重新出现?
2020年相关报道显示 , 在过去35亿年里 , 地球上演化出了40亿左右个物种 , 但其中99%的物种都消失了 。 我们生活在当代 , 也时不时会听到物种灭绝的消息 , 例如白鲟的灭绝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物种灭绝是令人难过的 , 但有些被认为灭绝的生物 , 却在之后的某个时间里重见天日 ,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第一种情况很好理解 , 也就是该种生物其实并未完全消失 , 存活的个体或种群隐藏了起来 , 科学家们未能发现 , 于是宣布其灭绝 。 等到它们的身影再次出现 , “灭绝”的结论就会改变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第二种情况 , 有说法称有些动植物会出现“重复进化” , 但有人质疑道:这是媒体的误解 。
以白喉秧鸡为例 , 不少文章称 , 在大约13万年前 , 一群不能飞的白喉秧鸡生活在阿尔达布拉环礁上 。 它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 由于没有天敌、食物充足 , 逐渐失去了飞的能力 。
当海岛被海水淹没 , 这些翅膀退化的白喉秧鸡就此灭绝 。 然而在大约10万年前 , 海岛再次露出水面 , 岛上又演化出了同种不会飞的鸟类 。
被认为“灭绝”的生物重新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章图片
不同的时间、同一地点 , 真的进化出了同一个物种吗?
质疑方指出 , 发布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期刊上的原版论文 , 对比的仅仅是两处骨头 , 并不能说明海岛上重复进化出了同一物种 , 甚至无法确定两个亚种有多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