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陷入困局:内部高层动荡,门店被罗森反超

采访人员|刘雨静
编辑|牙韩翔
在便利店的竞争中 , 全家似乎慢了下来 。
CCFA(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今年4月披露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单上 , 全家便利店首次被罗森反超 , 罗森以3256家的规模位列第五 , 中国大陆全家则以2967家门店位列第六 , 数量上拉开近300家的差距 。
而全家内部也出现了人员动荡 。 今年6月底 , 全家中国大陆执行长林建宏传出离职消息 , 业内认为林建宏的离职与全家品牌优势减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在林建宏之前 , 原中国全家事业本部总经理朱宏涛也在2020年10月离开全家 。
与全家相比 , 罗森今年在中国市场扩张明显提速 。
在罗森披露的2020财年财报中提及 , 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的门店开至1万家以上 , 罗森中国业务也在2020年首次实现盈利 。 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则在采访中表示 , 罗森计划在2021年保持30%到40%的增速 , 新开店1100家左右 , 并拓展一到两个新省份的市场 。
全家陷入困局:内部高层动荡,门店被罗森反超】同为日系便利店 , 全家近两年的门店增速明显低于罗森和7-Eleven 。
按照CCFA过往数据 , 全家从2019年到2021年的门店统计数据分别为2571家、2856家和2967家 , 增速15.4%;罗森为1973家、2707家和3256家 , 增速65%;而7-Eleven为1882家、2147家和2387家 , 增速26.8% 。
全家陷入困局:内部高层动荡,门店被罗森反超
文章图片
全家曾经是中国大陆的日系便利店龙头 。 全家2004年通过成立中外合资公司“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大陆 , 此后7月在上海开出首店 。
事实上 , 在2019年以前 , 全家一直保持着相当高速的区域扩张速度 , 其在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市场以及各一线城市迅速开店 , 2008年上海地区门店就实现了全面盈利 , 2012年实现总部盈利 , 是所有外资属性便利店中盈利速度最快的;而罗森直到去年、即进入中国的第25年才实现全面盈利 。
但此后 , 全家逐渐陷入困局 。
2019年 , 日本全家与中国全家(即其中国合作伙伴顶新集团)对簿公堂 , 成为全家品牌授权和分成问题浮出水面的导火索;而全家在中国内地的加盟和扩张模式也成为其扩张的限制 。
全家在中国的运营实际上被授权给顶新集团 。 在顶新与日本全家的合作中 , 在中国开店顶新需要向日本全家支付两笔费用:无论盈利与否都要缴纳的品牌使用费 , 以及按股权比例分配的盈利分成 。
界面新闻查询发现 , 顶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顶全(开曼岛)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中国大陆全家59.65%股权 , 中国台湾全家持有中国大陆全家18.3%股权 , 而日本全家仅作为另一股东FMCH的合资方持有中国大陆全家约22%的股权 。
2019年 , 日本全家将顶新集团告上法庭 , 诉讼缘由是顶新试图将品牌使用费从1%降至0.3% , 且顶新已经7个月未向全家缴纳品牌授权费用 。
这场官司最后以日本全家败诉收尾 , 但双方之间关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并未化解 , 而这也是双方关系恶化的真实原因——日方认为中国全家的财务不透明 , 导致其无法了解全家在中国大陆的真实营业情况 , 且利润分配不均;而中国全家则称已缴纳品牌授权费 , 并未拖欠 。
利润分配争端带来的双方关系恶化直接限制了全家的发展 。
便利店品牌授权有时间限制 , 日系便利店的授权时间常规是20年 , 双方合约面临到期 。 目前顶新是否能与日本全家续约还是未知数 , 在这一背景下 , 中国大陆全家选择是否进入新城市、是否加速区域扩张都会面临更多限制 。
此外 , 据多个媒体报道 , 顶新与日本全家在中国大陆的门店运营上 , 存在一定策略差异 。 日方对于中国大陆全家进入二三线城市的策略持有疑虑;在加盟形式上 , 也不能像罗森等品牌一样做大区域加盟 。 因此全家在区域下沉上步伐缓慢 。
全家陷入困局:内部高层动荡,门店被罗森反超
文章图片
全家的加盟形式近几年也的确开始受到质疑 。 正如前文提及 , 全家并不开放大区域加盟 , 必须以顶新为运营主体 。 在进入新城市时 , 通常是顶新先去开店 , 再开放个人加盟 。 而便利店品牌在进入新城市时 , 最先做的都是建立当地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 , 然后再根据供应链的配送范围开设门店——这意味着进入新区域对于顶新本身的资金和资源要求较高 , 风险也相对更大 。
与此相比 , 另外两家日系便利店都采取寻找区域合作方的形式 。 罗森一直是大区域加盟模式 , 在新城市找大区域合作方、和对方成立合资企业;而7-Eleven的模式与之类似 , 7-Eleven在上海、浙江由台湾统一企业运营 , 华南则属于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 , 在重庆的合作伙伴是新希望 , 河南的合作伙伴则是三全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