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多次出现“狈”,最早记载于西汉,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 , 也是中朝两国的界山 , 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 , 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 它还有一个“长相守、到白头”的寓意 , 以至于女真把它视为发祥地 。
长白山多次出现“狈”,最早记载于西汉,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文章图片
长白山最吸引人的要算天池水怪 , 最让人好奇的还是山下出现的“狈” 。 那么 , “狈”到底是一种什么物种呢?
01目击:多次现身长白山 , 前腿短后腿长 , 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在长白山一带 , 的确流传着许多关于“狈”的目击事件 。
上个世纪初 , 有位老猎人狩猎时 , 突然冒出一头额头上长着一撮白毛的狼 , 眼看老猎人不敌 , 猎狗及时赶到咬断了白狼一对前腿 , 白狼随即逃进山里 。 当年冬天 , 一大群狼围攻了村子 , 这次群狼很有策略地攻击 。 原来一只白狼趴在另外一只狼的身上 , 仿佛狼群的军师在指挥狼群 。
五十年代初 , 一位老猎户杀了一匹狼 , 多年后猎户病逝 , 与那匹狼搭档的“狈”找上门来报仇 , 发现猎户已死 , 便要报复猎户的母亲 , 老太太不慌不忙 , 用计谋反杀了“狈” 。
长白山多次出现“狈”,最早记载于西汉,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文章图片
六十年代中 , 一个冬日的夜晚 , 有人独自赶路 , 遇到了狼群 , 急忙爬上草垛 , 狼爬不上去 , 只好在草垛下转圈 。 僵持中来了1只“狈” , 用嘴从草垛底部拔出麦草 , 其他狼也跟着效仿 , 草垛将塌时 , 幸亏有一群人路过才吓跑狼群 。
七十年代 , 有个地质工作者在长白山考察 。 它开车途中突然熄火 , 碰巧遇到一群狼 , 围着车子转 。 这时 , 一只壮硕的大狼驮着一只“狈”过来了……幸运的是 , “狈”刚到跟前 , 汽车就启动了 , 地质工作者赶紧驾车离去 。
七十年代末 , 当地有个参农 , 穿过一个林子时 , 总觉得背后有东西一直跟着自己 , 转身发现是一头狼 , 奇怪的是 , 他发现这头狼的背上驮着一只“狈” , 参农壮着胆子点燃旁边的枯草 , 才把它们吓走了 。
由于时间久远 , 又缺乏实质证据 , 目击事件的真假 , 我们已无从考证 。 但是 , 在这些目击事件中 , “狈”的形象几乎一模一样:前腿短、后腿长 , 并有一头狼作为搭档 。
02历史:最早记载于西汉 , 唐代典籍中多次出现 , 李时珍也有记录??
“狈”作为一种在我国传说中的动物 , 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 , 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文中说:狈无前足 , 一云前足短不能自行 , 附狼背而行 , 如水母之有虾也 。 这里几个关键是:前脚短 , 附狼背 。
到了唐代 , 一些典籍对“狈”的描述是这样的:这种动物的前腿短 , 不能独自行走 , 只能将自己的前腿搭在狼背上才能奔跑 , 否则寸步难行 。 同样 , 文章中突出的是前腿短、搭在狼背上 。
长白山多次出现“狈”,最早记载于西汉,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文章图片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狈足前短 , 能知食所在 。 狼足后短 , 负之而行 , 故曰狼狈 。 同样 , 李时珍的说法与《神异经》大同小异 。
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撰写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最早出现过“狼狈为奸” 。 这个成语中说了两种动物 , 一是“狼” , 二是“狈” 。
《康熙字典》对“狈”做出的解释 , 翻译过来大意是 , “狈”是前足畸形的狼 , 现实中也有人发现过前足缺失或者畸形的狼趴在另一只狼背上的现象 。
可见 , 从《神异经》、《集韵》、《字汇》到《本草纲目》 , 再到《康熙字典》 , “狈”大都是以这种“前足绝短”、“与狼为伴”的形象存在过 。
03特征:狼的军师 , 平时深居简出;嗅觉灵敏视力好 , 能帮狼发现猎物??
结合目击者的口述以及古籍中的记载 , 一种名为“狈”的动物渐渐有了轮廓:
其一 , 与狼的外形相似 , 体瘦 , 20公斤左右 , 耳竖立 , 胸部略窄小;不同之处是 , “狈”的前腿有残疾 , 而且短小 , 前腿要比后腿短很多 。
其二 , “狈”的颜色明显不同于狼 , “狈”全身长满白色毛发 , 仅吻尖及尾巴为黑色 , 又被叫作“白毛狼” 。
长白山多次出现“狈”,最早记载于西汉,奔跑时前腿搭在狼身上
文章图片
作为狼的军师 , “狈”的习性更是与众不同 ,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 行动十分不便 , 不能独自正常奔跑 , 由狼供养 , 依附狼而行走 , 必须把两条前腿搭到狼的屁股上 , 靠狼驮着走 , 这也是“狈”最显著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