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之下,创投市场变化在哪里?投资人如何应变?


新政策之下,创投市场变化在哪里?投资人如何应变?
文章图片
拥抱变化的VC , 欣喜在不远处 。
作者丨艾露恩
编辑丨信陵
风云变幻 , 是对一年来创投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最好的描述 。
一方面 , 创投机构看到反垄断等监管加强、后续政策尚待明朗、赴美IPO受阻、外资LP的观望 , 同时 , 他们也看到北交所推出 , 政府重申对民企的支持 , 以及同行们依旧活跃在第一线 。
如何解读这些现象?
创业邦从几位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创业邦创新中国(DEMOCHINA)活动的创投机构那里得到了一些答案 。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的总结最具代表性 。 邓锋把政策的转变概括为三点: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
那么 , 在这个大背景下 , 创投市场上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新政策之下,创投市场变化在哪里?投资人如何应变?
文章图片
估值趋于合理
“创业者开始敏感起来 。 一个直接的体现是 , 他们对待机构的态度有了好转 。 估值趋于合理 。 ”一位参会的投资人称 。 之前很多投资经理叫苦连连 , 恨不得天天堵在创始人门前求见 , 希望获得投资份额 。
另一位专注ICT领域的投资人表示 , “企业现在更愿意谈了 , 对估值也比较灵活 。 今年港股破发率70% , 说明二级市场不买单 , 评估标准从PS(基于销售的指标)回归PE(基于盈利的指标) 。 ”
换句话说 , 面对新形势 , 无论是企业估值 , 还是机构下注 , 似乎都向着更理性方向发展 。
新政策之下,创投市场变化在哪里?投资人如何应变?
文章图片
紧跟政策 , 好项目多投两轮
科技创新是政策明显鼓励的领域 。 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投身其中 , 或建立 , 或巩固自己的领地 。
以一家关注消费及新零售、互联网服务、前沿科技的知名风投机构为例 。 之前 , 这家机构从未关注过环保领域 , 但最近几个储能类项目出现在例会上 。 这家机构的管理合伙人告诉创业邦 , 这对机构本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包括资金配比 , 人才等等 。
“国内创投业的一个老问题是跟风扎堆 。 在这种情况下 , 虽然大家都会集中看好某一个领域或赛道 , 但具体到发掘项目和做决策 , 就要看真功夫了 。 ”资深投资人王程称 。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本身是芯片专家 , 做投资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华人企业家 。 以芯片投资为例 , 邓锋说 , 美国的VC已经不再投资芯片 , 因此在亚洲和中国投资芯片 , 确实是个大机会 。 他认为整个芯片领域存在投资热度是合理的 , 但在一些芯片的细分领域 , 确实存在过热 , 需要同行们更谨慎 。
政策的另一个指向是支持实体经济 。 对于敏感的创投机构来说 , 这已经不是趋势 , 而是现实了 。
创业邦旗下的睿兽分析数据显示 , 从2018年起 , 基于消费互联网的投融资事件的数量已经明显下降 , 取而代之的是新消费、企业服务和基于应用科技的新领域 。
以知名机构德同资本为例 , 投资策略上从2C逐渐转向2B , 包括云公司 , 以及高端制造方向上的硬科技 , 以及与芯片相关的领域 。 在医疗领域 , 则聚焦在大分子 , 包括抗体药、细胞治疗 , 等等 。
在投资阶段上 , 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 , 比如机构把更多资金投向相对成熟的项目 。
创业邦的数据显示 , 2020年是君联投资非常活跃的一年 , 君联在老项目追加投资和新项目投资上占比接近1:1 。 启明创投在2021年已投的70多个项目里 , 续投资的部分占比有所加大 。
传统意义上 , VC在企业估值达到一定规模时 , 一般都不会继续跟投 。 目前随着项目在未来退出前景确定性的增加、机构弹药充足的情况下 , 不少机构在被投企业估值过了10亿美元后 , 仍然会选择继续跟进 。
正如王程所说 , “基金规模比以前大了 , 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知根知底的企业发展不错的时候 , 再多跟一两轮 。 ”
新政策之下,创投市场变化在哪里?投资人如何应变?
文章图片
风险溢价再现江湖
政策的快速转变 , 也引发了外资态度的变化 。 有的是观望 , 同时加强互动和研究 , 但总体上对国内市场的信心没有变化 , 也有积极应对的措施 。
一家成立十几年的大型双币基金总裁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说 , 八、九月份以来 , 双币基金和美元LP的互动日益频繁起来 。 “在当年IPO停摆的情况下 , 美元LP的关注度都没有现在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