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19日通报称 , 9月17日 , 山东威海湾刘公岛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经过十多小时的清淤、穿缆、起吊等环节 , 最终成功将一块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 。
据介绍 , 该铁甲为一整块 , 重约18吨 , 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 , 也是目前国内出水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将与国内文保机构密切联系和合作 , 采取有效措施对铁甲等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处理 , 并适时安排公众参观 。
铁甲存放于脱盐池进行保护处理
经过测绘记录 , 铁甲于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刘公岛上 , 存放在专门修建的文保室脱盐池内进行保护处理 。 据《中国驻德大臣李与德国旦丁伯雷度之伏尔铿厂两总办订定远舰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康邦铁甲 , 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 。 铁甲为一整块 , 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 , 重约18吨 , 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 , 也是本年度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的重要收获 。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介绍 , “定远舰”是清朝委托德国旦丁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 , 现名什切青)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 。 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 , “定远舰”被列为海军旗舰 , 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主动开炮迎敌 , 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 , 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 。 在后续的威海卫保卫战中 , “定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 , 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搁浅 , 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 。 战后 , “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 , 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 。
采用行车吊装抽沙管辅助潜水员作业
近年来 , 中国加大了对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舰艇遗址的考古工作 , 连续发现探索了致远、经远等北洋海军主力战舰遗址的相关情况 。
威海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终战之地 , 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沉舰的保存情况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 , 自2017年开始 ,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 , 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 , 调集国内水下考古、物探人员开启了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 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 。 2019年夏 , 对沉舰遗址进行了第一期专项调查 , 确认为原主炮台位置 , 首次发现了一块铁甲 , 确定为清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防护装甲 。
在2019年的这次水下考古探索中 , 考古队利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海测仪器采集遗迹数据 , 并结合文献材料 , 准确锁定“定远舰”的埋藏位置 。 随后 , 考古工作选择在遗址上方进行抽沙作业 , 在深达1至3米的厚厚泥层下 , 发现、逐步揭露出一段舰体遗迹 , 并采集提取部分沉舰遗物 。
据介绍 , 沉舰遗址面积与抽沙工作量较大 , 需要对所选调查区域进行准确定位 , 加之潜水员在水下较难控制沉重的抽沙头 , 因此 , 本次调查采用行车吊装抽沙管辅助潜水员作业 , 并通过全面罩通讯设备与平台对接指示抽沙头的移动 。 抽沙管搭配有GPS定位设施 , 可实现抽沙与海底遗迹的精准控制 。
此外 , 抽沙作业海域位于刘公岛景区 , 属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 为防止抽沙浑水扩散 , 考古队自行设计制造了浮动过滤网 , 周边加护围挡 , 在有效收集出水文物的同时 , 又确保了抽沙污水不向外扩散 。
出水铁甲将适时对公众开放
【北青网|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