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一、双酚A产量
2014-2020年 , 中国双酚A产量不断增长 , 发展较为稳定 。 2020年中国双酚A产量为140.5万吨 , 相比2019年增加了5万吨 , 相比2014年则增加了82.5万吨 , 产量大幅提高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2020年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 , 双酚A各大装置综合开工率为82.9% , 处于较高水平 。 双酚A产量的不降反增体现了市场的需求较大 , 预计2021年 , 在双酚A各大新装置陆续投产后 , 全年产量将进一步提升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发改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 “10万吨/年及以上离子交换法双酚A”仍处于鼓励类石化化工项目中 。 预计2021年下半年 ,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海南华盛、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公司和鲁西化工双酚A装置将陆续投产 。 各大企业持续加码 , 2021全年中国双酚A产能将增加142万吨左右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双酚A消费量
2020年在国际疫情和贸易战双重影响下 , 我国双酚A表观消费量约198.7万吨 。 单从这一点看 , 国内双酚A市场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近年环氧树脂行业发展放缓 , 对双酚A的消耗有所降低;而PC行业则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 未来产能还将不断释放 。 在环氧树脂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 随着PC行业的不断扩能 , 将引领双酚A需求的增长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双酚A下游产品主要为环氧树脂、聚碳酸酯(PC)和四溴双酚A 。 其中 , 聚碳酸酯(PC)消费占比为47%;环氧树脂消费占比为44%;四溴双酚A消费占比为5%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双酚A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三、双酚A进出口
2014-2020年中国双酚A进口量震荡下降后缓慢上涨 , 其中2016年以来行业进口量稳定增长 , 进口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国内聚碳酸酯产能、产量增长迅速 。 2020年受国际疫情影响 , 进口量有小幅下降 , 为59.5万吨 。 虽然双酚A产量增长迅速 , 但由于商品化率较低 , 行业市场需求仍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2020年 , 中国双酚A出口量呈现上升趋势 。 2020年实现出口量1.34万吨 , 较2019年0.90万吨增长了48.77% , 较2014年0.12万吨更是增长了9倍多 , 中国双酚A出口量增长迅速 。 但对比2020年双酚A进出口量数据 , 中国双酚A出口量不到进口量的3% 。 2020年 , 中国双酚A进口金额7.43亿美元 , 出口金额0.17亿美元 , 贸易逆差达到7.26亿美元 。 中国双酚A产品对外依赖较大 。
中国双酚A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仍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图」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双酚A发展前景
在中国 , 双酚A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 , 也少量用于生产聚砜树脂、聚苯、热稳定剂醚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其他高分子材料另外 , 也可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橡胶防老剂、农药、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
自2006年起 ,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产出国 , 由此也带动了电子级环氧树脂需求的大幅增长 。 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是除水能资源外 , 技术最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 , 未来其装机容量仍将稳步提升 。 目前 , 风机叶片用的复合材料增强树脂主要是环氧树脂 , 该领域的需求增长也将拉动双酚A的消费增长 。
中国聚碳酸酯的下游消费领域方面 , 光盘的需求将逐渐萎缩 , 但汽车、电子电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仍将拉动需求较快增长:另外 , 中国目前的聚碳酸酯进口依存度仍然为75%以上 , 存在很大的市场缺口 。 因此 , 聚碳酸酯领域对双酚A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 , 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 , 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 。 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 , 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