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2011年9月17日 , 在这一天 , 天柱山成为了中国第25个、全球第74个世界地质公园 。
细数天柱山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的十年 ,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紧紧围绕“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 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开展旅游活动 , 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 , 让这里古老的地质历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富含时代气息的人文新风一起 , 吹向了全世界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金色天柱山吴东明/摄
地球的泄密者
天柱山其中深藏的地球之密 , 记载于何处?岩石给了我们答案 。
在2.5亿~2.2亿年前的三叠纪 , 地壳运动活跃 , 扬子、华北板块间规模庞大的碰撞 , 造就了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大别造山带 。 在这一阶段 , 扬子板块俯冲至华北板块之下 , 扎进地表以下深度大于80千米的地幔中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在超高压、高温的环境中 , 地表的岩石经历了高温和超高压的锻造 , 成为超高压变质岩 。 同时 , 金刚石、柯石英等矿物 , 在地幔的高温、高压环境中形成 , 被榴辉岩层层包裹 , 成为超高压变质岩的一部分 , 将“地心世界”的秘密藏于其中 , 让科研人员能够窥见地球深处的变化 。
到了白垩纪 , 构造运动导致岩浆喷发 , 大量花岗质岩浆入侵 , 成就了天柱山地区广布的花岗岩体 。 俯冲结束后折返地壳底部的超高压变质岩 , 在造山运动下出露地表 , 让天柱山成为世界上规模极大、保存较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这些重见天日的岩石证明了陆壳岩石可以深俯冲到地幔80千米以下 , 这是人类从未意识到的深部地质过程 , 通过对这一发现的研究 , 导致了现代超高压变质理论的形成和现代地质学的伟大变革 。 天柱山作为中国超高压岩石研究的起点 , 正是这一场“学术界风暴”的中心 。
随着郯城——庐江断裂带的运动 , 大地被切开 , 使大别山造山带向北走滑约550千米 , 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构造 。 断裂带活动深刻影响了天柱山的地貌地形 , 群山与盆地泾渭分明 , 构成了天柱山鲜明的地表格局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飞来峰程菲菲/摄
西侧天柱山体抬升 , 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 , 由于构造活动及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 , 使得花岗岩峰林崩塌脱落 , 形成“天柱山型”花岗岩地貌景观 , 奇石、洞穴星罗棋布 。
天柱山东侧在断裂带活动中下降 , 形成了潜山陆相断陷盆地 , 并进一步形成河湖相冲积平原 。 这一处盆地 , 如今看来貌不惊人 , 但在新生代时期 , 却书写下了哺乳动物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群峰竞秀黄俊英/摄
哺乳动物的曙光之地
1966年 , 潜山盆地的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被人们发现 , 由此掀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古生物化石发掘工作序幕 , 这也是天柱山“亚洲哺乳动物发源地之一 , 古脊动物化石宝库”称号的由来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白垩纪末(6600多万年前) , 生物大灭绝事件结束了中生代的恐龙纪元 , 生态系统中突然出现的大量空位 , 哺乳动物们迎来它们的曙光时代 。 于是 , 在新生代的第一阶段:古新世 , 新一轮的竞争和演化开始了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古老的潜山盆地水热充足 , 良好的植被给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 就在这方狭长的湖沼与山林之间 , 它们需要为自己的家族开拓希望 , 哺乳动物们从恐龙的阴影下走出 , 迅速开枝散叶 , 走上了不同的进化之路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
文章图片
有的哺乳动物继续保持小巧且灵活的身躯 , 拥有了更加广大的生存空间 , 如东方晓鼠和安徽模鼠兔 , 它们是最接近啮齿类和兔形目祖先的动物 。 有的哺乳动物则是将身体变大 , 或食草、或食肉 , 进化成不同的模样 。 而爬行动物和鸟类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化 , 将古老的基因传承下去 。
蕴秀皖地亿万年 天柱十载焕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