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铁王座”,能一直“赌性坚强”吗?( 二 )


有数据显示 , 宁德时代CTP磷酸铁锂电池包的成本要比比亚迪刀片电池高出15% , 这意味近期同样成为特斯拉供应商的比亚迪 , 可能会分走宁德时代的部分市场 。
有分析认为 , 尽管处在领头羊位置 , 宁德时代与对手还没拉开差距 。 随着竞争加剧 , 其高于同行的营业利润率将被拉平 。
主机厂的“逃跑计划”
电池厂商和汽车主机厂的关系十分微妙 , 双方间的博弈不时上演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汽车企业并不希望过于依赖任何一家动力电池企业 , 也不希望供应链上任何一个供应商坐大 , 拥有强大话语权 。
原因在于电池成本占到新能源车的40% , 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过高 , 就削弱了主机厂对产业链的把控能力 。
因此 , 切入动力电池制造成为众多车企的选择 。
天风证券认为 , 动力电池的技术趋于成熟 , 主机厂没有历史技术路线和存量工艺设备的包袱 , 可以快速应用新技术、工艺和设备 , 生产性能高、竞争力强的产品 , 具备后发优势 。
同时 , 动力电池价值量大 , 与整车性能强相关 , 汽车主机厂同步开发更好适配应用场景 。
研报显示 , 主机厂商进入电池产业链有三种方式 。 一是入股电池企业 , 以把控动力电池话语权 , 保证产品稳定供应 。 案例包括大众(中国)收购国轩高科26.47%股份;奔驰购入孚能科技3%的股权;本田和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并认购了宁德时代1%股权 。
二是成立合资公司 , 双方基于优势互补和诉求展开合作 , 达到双赢局面 。 2020年4月 , 丰田汽车和松下两家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泰星能源 , 开发电动汽车电池;LG和通用汽车的合资电池企业UltiumCells 。
三是自建电池厂 。 大众集团今年计划在欧洲建设6座电池工厂 , 首座工厂计划2023年投产 , 规划年产能40GWh 。 特斯拉也一直在推进自己的电池研究 , 其4680电池能量较之前提升了5倍 , 预期在明年实现年化100GWh的产能 。
根据马斯克的预测 , 特斯拉长期的年电池产能(含储能)需求达到1000GWh-2000GWh , 将采用自产和供应商提供电池的方式实现 , 三分之二为磷酸铁锂材料 , 三分之一将为镍基电池 。
另据外媒报道 , 丰田汽车公司表示 , 将在未来十年内投入90亿美元建造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
国内的广汽集团正进行电池和电芯的自主研发 , 并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 而2018年从长城汽车独立出来的蜂巢能源 , 利用其后发优
势 , 经过长城欧拉的验证 , 目前已经获得吉利、东风、零跑等厂家的销售定点 。
对宁德时代这样的第三方电池供应商而言 , 汽车厂家这些动作绝非好消息 , 当前虽尚未动摇其根本 , 长远来看 , 发生正面竞争在所难免 。
从宁德时代的客户结构变化中 , 也能发现一些端倪 。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 , 2019年时宁德时代的主要客户是北汽、宇通、上汽、吉列、广汽这些传统主机厂商 。 2020年除了宇通依然为第二大客户 , 前几大客户已经变为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 。 今年上半年 , 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四家装机占比大幅提升 , 合计为43% , 北汽、广汽已经不在统计份额中了 。
据了解 , 今年上半年 , 广汽80%以上的订单都给了中航锂电 。 两者之前曾“结缘” , 去年底 , 广汽集团下属公司参投了中航锂电融资 。 也有造车新势力试图与宁德时代解绑 , 小鹏从2020年起长续航版搭载亿纬锂能的三元锂电池;搭载自研固态电池的蔚来ET7轿车 , 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上市 。
客户更迭变化 , 宁德时代也不愿处于被动地位 , 正在积极布局 , 广泛投资产业链上下游 。 据统计 , 今年以来 , 宁德时代参投的私募基金已不少于6只;对外投资金额约23.48亿元 , 包括入股整车制造企业爱驰、极氪 。
有市场人士分析 , 宁德时代此举的目的 , 在于结成利益共同体 , 稳定电池销量 。
豪赌产能扩张胜算几何?
“赌性坚强”的曾毓群 , 要“赌” , 自然是押大的 。
面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局 , 宁德时代放出582亿元巨额定增 。 预案显示 , 这些资金在扣除发行费后 , 主要用于6个锂电项目投资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
剔除70亿用于投研钠离子电池 , 9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 将有419亿元用来锂电池领域相关扩产 , 对应在建产能达92.5Gwh 。
根据东吴证券数据 , 截至上半年宁德时代产能年化达131Gwh , 预计年底扩至200Gwh左右 。 至2025年 , 宁德时代一家规划产能就近600GWh , 全球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