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生死26秒进入教科书,看完你就知道他为什么是英雄( 三 )


6时4分 , 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 , 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 , 遇到空气阻力后 , 它急剧减速 , 产生了近4G的过载 。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 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 , 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 , 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 , 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 , 它是耐高温的 , 随着温度升高 , 开始剥落 , 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 , 看到这种情形 , 知道是怎么回事 。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 , 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 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 , 这种细细的碎纹 ,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恐惧那是假话 , 你想啊 , 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
我的汗水出来了 。 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 , 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 ,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 , 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 , 不仅有极高的温度 , 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 , 还不停振动 , 里面咯咯吱吱乱响 。
外面高温 , 不怕!有碎片划过 , 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 , 我紧张了 , 心想:完了 , 这个舷窗不行了 。
当时突然想到 ,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 , 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 。 现在 , 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 , 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 , 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 , 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 , 它也开始出现裂纹 。 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 , 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
回来之后才知道 , 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 , 是这个涂层烧裂了 , 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 。 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 , 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 , 舷窗黑乎乎的 , 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 。 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 , 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
此时 , 飞船正处在“黑障”区 , 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 。 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 , 飞船飞出“黑障”区 , 速度已经降下来 , 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 , 即将开始 。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 , 我坐在里面 , 怀抱着操作盒 , 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 , 该发什么指令 , 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
6时14分 , 飞船距地面10公里 , 飞船抛开降落伞盖 , 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 。 能听到“砰”的一声 , 非常响 , 164分贝 。 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 , 瞬间过载很大 , 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 。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 。 引导伞出来后 , 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 , 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 , 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 。
随着一声巨响 , 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 , 使劲一提 , 这个劲很大 , 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 , 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 。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 , 飞船晃荡得很厉害 。 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 , 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 , 担心新手们害怕 。 我回来却讲了 , 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 , 让他们有思想准备 , 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 , 很正常 。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 , 至少保证生命无虞 。 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 , 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 , 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 我知道 , 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 , 飞船抛掉防热大底 , 露出缓冲发动机 。 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 , 它这时变成双吊 , 飞船被摆正了 , 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
飞船离地面1.2米 , 缓冲发动机点火 。 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
我感觉落地很重 , 飞船弹了起来 。 在它第二次落地时 , 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 飞船停住了 。 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