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重申“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世”?

资本市场反应 , 远比行业来得迅速 。 要读懂一个行业 , 那就看看该行业的股票——这是一些资深人士的建议 。 近日 , 这一建议再一次得到印证 。 5月24日上午9点30分 , 北汽蓝谷、长安汽车等股票价格开盘即下跌 。
华为重申“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世”?】下跌原因 , 不是来自汽车行业本身 , 而是来自华为的一则声明重申:不造车 。 在声明中 , 华为表示 , 迄今为止 , 华为并未投资任何车企 。 未来 , 华为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 , 更不会参股、控股 。 华为声明并不复杂 , 甚至有点“老调重弹” , 但却仍然引起了汽车版块的震动 。
华为重申“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世”?
文章图片
长安、北汽、小康股价应声下降
事实上 , 早在2018年 , 华为就明确了“不造车”的战略 。 然而 , 华为随后一系列举措 , 尤其是今年与长安、北汽和小康汽车的“跨界合作” , 让外界似乎看到了华为改变策略、下场造车的可能 。
以小康汽车为例 , 华为不仅为其旗下赛力斯车型提供电动部件、HiCar座舱部件 , 而且允许旗下专卖店售车 。 售车的不只是华为的旗舰店 , 还有华为专卖店 。 相比于旗舰店 , 专卖店网点更多、范围更广 。
与华为合作的 , 还有长安汽车 。 5月20日 , 长安汽车发布公告 , 将控股子公司长安蔚来更名为“阿维塔科技” , 推出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创的全新平台 。 根据规划 , 该公司首款车型为中型SUV , 同样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而在稍早的4月17日 , 北汽极狐发布全新车型阿尔法S 。 北汽为华为专设阿尔法S华为HI版 , 该车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并在自动驾驶测试中 , 跑出1000公里无人工干预的惊人成绩 。
因为与华为深度“绑定” , 所以上述车企深受影响 , 而这一影响直接反映在股价上 。 截至5月24日收盘 , 北汽蓝谷、长安汽车跌停 , 小康股份跌超6% 。
华为声明:产业界不需要华为汽车 , 而需要华为ICT技术
造车OR不造车?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 从华为声明中 , 某种程度上 , 可以看出 , 华为的“心路历程” 。 在声明中 , 华为表示 , “我们认为 , 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 , 而是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 , 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 , 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
从技术角度 , 造车并不是华为专长 , 通信技术才是 。 在5G技术加持下 , 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等技术将得到质的改变 , 这是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切入点 , 但不能作为华为造车的理由 。 与此同时 , 汽车产业链远比手机长 , 汽车设计远比手机复杂;汽车对于安全、品质的要求比手机高 , 在部分领域 , 甚至达到航天级 。 华为能够造手机 , 并不等于华为能够造汽车 。
在政策层面 , 2020年10月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 明确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夯实地方主体责任 , 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 。 某种程度上 , 现在再进入到汽车行业 , 门槛要高许多 。
更为关键的一点 , 中国车市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 从2018年开始 , 中国车市整体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 在一个增量市场中 , 后来者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 而在一个存量市场中 , 后来者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
华为重申“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世”?
文章图片
要做中国的博世?
说起造车 , 苹果、博世比华为更有发言权 。 迄今为止 , 苹果、博世都没有踏入造车领域 。 然而 , 在汽车江湖 , 从来不缺乏这两位的传说 。
一个长期进行汽车动力总成研发的汽车工程师告诉采访人员 , 半数汽车企业都在给博世打工 , “以前从博世购买燃油系统、买刹车系统 , 现在从博世手中买各种电子配置” 。 在该工程师看来 , 与其下场造车 , 华为不如身处汽车产业链上游 , 一方面可以掌握话语权 , 另外一方面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
2020年底 , 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 , 在未来十年内 , 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达到500亿美元量级 。 与此同时 , 在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面 , 随着华为的进入、布局 , 中国汽车企业能与特斯拉等国际车企进行竞争 。 换言之 , 华为不造车 , 才是对中国汽车最大的利好 。
华为重申“不造车”,要做“中国的博世”?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