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歧路与彷徨( 三 )


昌达指出 , 从历史观点看 , 世界一体化进程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 今日的全球化世界从中诞生 。 这一进程无法逆转 。 今天互联互通的全球化世界中 , 可供使用的人力资源以及创造力无比丰富 。 昌达警告说 , 如果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为了逢迎其国内的民粹主义政治风向 , 突然试图阻断全球化进程 , 将是严重的错误 。 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和衰退已经提供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在世界一体化过程中 , 会发生一些无法避免的难题 , 如果因为找不到简单的解决办法就强制性地切断人类共同体之间的联系 , 后果将十分可怕 。 昌达此书写于2007年 , 但“言犹在耳” , 美国等富裕工业国走上了昌达所警告的道路 。 后果如何 , 尚需拭目以待!
昌达在该书的结论处追问:全球化是否有脱轨的危险?有人觉得高枕无忧 , 因为全球化的世界联系紧密 , 无法拆分 。 但昌达提醒说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 英国作家安吉尔曾预言说 , 从经济的角度看 , 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 。 当人类被狂热的情绪左右时 , 则无法保持经济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性主义信念 , 这类实例史不绝书 。 但是 , 昌达又指出 , 仔细阅读历史 , 我们又会发现 , 全球化进程不会终止 。 世界的互通互联是复杂的历史进程 , 在数千年中 , 其势头越来越猛 , 任何人都无法终止这一进程 , 也不可能解除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多重联系 。 历史上出现过使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大事件 , 比如罗马帝国覆灭和欧洲黑死病蔓延 ,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贸易崩溃、移民中止 , 但这些事件也只是暂时中止了全球化进程 , 延缓了人类共同体的交流活动 。 昌达警告说 , 此时(他写作此书的2007年)人类可能再次走向这样破坏性的阶段 。 想到2008年就发生了肇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 , 昌达的警告可谓颇具前瞻性 。
昌达指出 , 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速度 , 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思维进步的速度 。 人们仍然固着于狭隘的国家主义观念 , 只愿意保护国境之内的土地和人民 , 用国境线、铁丝网、安全部队和海关官员 , 将自己与其他国家、地区分割开来 。 但其实今天的人类 , 起源于共同的非洲祖先 , 出自非洲那个叫做“顿亚”的村庄 。 看不见的历史经纬 , 将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 人类的欲望、报复与恐惧合在一起 , 织就人类共同的命运 。 昌达在全书结尾时总结说 , 人类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 , 超越宗派利益 , 将命运联结、交织在一起 。 叫停全球化毫无意义 , 因为无人能够叫停 。 我们只能通力合作 , 努力调整迅速融合的世界的发展方向 , 推动全球化走向更和谐的道路 , 因为全球人类的命运实际上息息相关 。

总的来看 , 昌达此著背景宏阔 , 叙述生动 , 充满逸闻轶事 , 富于故事性 , 体现了昌达采访人员与学者的双重素养 。 昌达简洁明快地将塑造全球化的生力军归纳为“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 , 的确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 当然 , 有些书评家对昌达此著略有批评 。 比如亨特(B.Hunter)认为,《大流动》一书尽管立意新颖 , 但并没有全面解释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推动当今世界变革的权力结构 。
如果我们在更宏大的理论视野中审视昌达的“全球化生力军”四种划分 , 或许会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洞见 。 昌达所分析的四种“全球化生力军”——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士 , 大致类似于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所谓的硬实力(帝国、武士、冒险家)和软实力(商业信仰文化)之分 , 也类似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脉络中的“王霸之辩” 。 比如 , 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追溯了欧洲政治思想脉络中的“霸权”观念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脉络中的“王霸之辩” , 认为欧洲的“霸权”概念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强制(武力、暴力、硬实力)与合意(同意、认同)的综合控制 , 由此而逐步确立软硬实力的综合平衡 , 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霸之分” , 在于“王道”追求价值观上的合意认同(仁、礼) , 而“霸道”追求赤裸裸的强力运用 。 中国儒家思想尊崇前者而谴责后者 , 但在国际、国内权力关系的实际建构中 , 却又陷入“儒表法里”的双元结构 。 结合昌达所谓的四种“全球化生力军”的区分 , 如何建立硬实力强力、软实力价值观或者“王道霸道”的协调平衡 , 则是《大流动》引发的更深入、更丰富的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