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上亿 但身后遗产只有千元 中国这样的大先生只有他一位!


 财产上亿 但身后遗产只有千元 中国这样的大先生只有他一位!
文章插图
>民国大文豪谁的吸金能力最强?学者余世存在《胡适:中产以上》一文中写道:“20世纪30年代,胡适、鲁迅都步入了收入的黄金期。但鲁迅的收入月均六七百元,约今2万人民币,胡适的收入月均1500元,约今5万人民币。”总体上,胡适的收入要超过鲁迅一倍多,堪称金领。1917年9月30日,胡适在给其母亲的信中写道,每月的饭钱才九元。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已经和高一涵看好了住处:“彼处房钱不过六元,每人仅出三元耳。合他种开销算起来,也不过每月四五十元之谱。”这也就是说,食宿开支只占其工资的15?—18?右。
 财产上亿 但身后遗产只有千元 中国这样的大先生只有他一位!
文章插图
1917年,还没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就被邀请到北大任教,月薪280元,“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可供当时北京五口之家的穷人开销三年。他的稿费发文稿费达千字六元,折合今天人民币180元,出书的版税则为15?是民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1928年,亚东图书馆送来胡适的账单,详细罗列了胡适集中书籍的版税和稿酬。版税有2万3千多银元,稿酬6千3百多银元,共计近3万银元。换算人民币近300万,如此巨额的收入,仅仅是他版税收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即便是不当教授,单单写书,完全可以做民国的亿万富豪了。但是晚年的胡适经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想给夫人在台北租房子也租不起,每次生病住院医药费都告急,乃至总是坚持提前出院。胡适去世后,除遗下几大箱书籍及四五大包、一尺多厚的未完稿外,留下的遗产只有135美元。按道理讲,即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连工资也发不起,但依靠胡适的吸金力,大可以保后半生衣食无忧,也不会坐吃山空。
 财产上亿 但身后遗产只有千元 中国这样的大先生只有他一位!
文章插图
之所以爆发经济危机,跟胡适年轻时候的理财态度有太大的关系。收入丰厚的胡适,一开始就出手阔绰。27岁时,他请北大的朋友吃饭,一顿饭就花掉了60元,相当于今天的3000元左右。他和老婆租住的钟鼓寺14号四合院有17间房屋,雇有五六个佣人。胡适和徐志摩等人也曾流连花街柳巷之地,娱乐一二。但这些活动都是偶尔为之,虽然富裕,但胡适自己的生活也算不上奢华,日常用餐都是夫人江冬秀自己下厨,且胡适不吃零食,不常吃水果,平时穿的衣服大多是长衫。胡适的钱大部分都折腾去哪儿了?大部分都用在交友的资助后生上面了。胡适先生借出去的钱,是不要求还的。胡适之所以租那么大的房子,就是因为朋友把他的家当成文化、学术交流中心了,林语堂曾说:“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甚至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友人,石原皋、胡成之等亲戚长期住在胡适家里。对于有经济困难的人,胡适基本上都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如汪静之曾多次写信向胡适求助,仅1922年一年就向胡适借了140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六千元。林语堂到哈佛读书获得的“北大奖学金”2000元,其实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哪怕是一些并不相熟的年轻人,胡适一般也都有求必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的钱,帮个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国外进修,一旦所学有成,其贡献无法计算,岂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后来,胡适资助的汪静之、林语堂、顾颉刚、罗尔纲等人后来都成为大才。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胡适是民国文学圈第一慈善家,身怀仁慈,帮扶青年才俊,这种高度几乎在今天的中国,也是难得一见,不论是作为文人、作家,还是教授,这种风骨已经绝迹了。难怪,世人称赞他为民国大先生,世间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