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浮标推动百亿钓具经济,这个湘北水乡了不起!

东方网·纵相新闻采访人员 钟书毓 马旭 丁一涵 蔡黄浩
在钓鱼界中流传着这句话:“威海的竿,临湘的标。”一根小小的浮标,乍看不起眼,却是必不可少的钓鱼装备。
对钓鱼者而言,观察浮标的动向便能知晓鱼上钩的情况。因此一根好的浮标,首先就是要禁得起“泡”,在水中保持稳定,又能在鱼咬钩后比较灵敏。
一个浮标推动百亿钓具经济,这个湘北水乡了不起!】如此专业的浮标,大多都产自湖南省临湘市。历经20多年发展,浮标崛起为湘北地区一大支柱产业,湖南省临湘市也成为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浮标生产基地。
一个浮标推动百亿钓具经济,这个湘北水乡了不起!
文章插图
随着浮标业的发展,临湘基本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浮标生产、电商物流、竞技体育、旅游会展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30亿元。
先天优势助长产业发展
临湘地处水乡,依仗当地的先天自然优势,小小的浮标,如今已经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
“小小浮标俏模样,三寸芦苇拴线上。”当地的产业优势可谓“历史悠久”,相传赤壁之战时,东吴名将黄盖曾在云梦泽太平湖(今黄盖湖)上“折苇作标”,由此开启用浮标垂钓的先河。
可制浮标的芦苇在临湘当地被称做芭茅杆,湘北的渔民用土法将芭茅杆尖制成钓鱼的浮标,只要有鱼上钩,这个标志就会晃动或下沉,方便钓鱼人确认状况。
而这源自于临湘的浮标,发展道路也兜兜转转。清光绪年间,临湘人刘璈出任台湾兵备道,将浮标工艺带上了宝岛,传给了百姓。1992年,台湾刘氏后裔和客商汪东城、陈济昌等来到临湘,投资创办了一家渔具厂,通过这一家企业的带动,临湘浮标开始了企业化生产。
一个浮标推动百亿钓具经济,这个湘北水乡了不起!
文章插图
一根一尺长的芦苇,经过切割、打磨、塑形等几十道工序后,可制成6至7根浮标。如今,遍布临湘的几百家浮标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浮标市场80%的份额。
目前国内的钓具市场基本形成格局:“威海的竿,临湘的标。”与威海钓竿一样,临湘浮标的市场地位不可撼动。
科技改变生产,临湘标准就是“国标”
浮标产业最初都是靠工人们手工生产,经湖南省临湘市浮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宏毅向东方网·纵相新闻采访人员介绍,原来人们制作浮标的材料比较单一,都是以芦苇、孔雀羽为主。近几年通过发展,材质上也有很多创新,纳米、碳纤维、巴尔沙木等各种材质都应用到浮标领域上。
浮标的品种,也从简单款,到无线充电智能款,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浮标的生产流程也逐渐“进化”。早期,纯手工生产的浮标容易出现产品规格参差不齐的问题,并且更加耗费人力。“过去都是家庭作坊型生产为主,经过几年的沉淀,当地研发了很多机器设备,现在的浮标生产基本上是半机械化。”
一个浮标推动百亿钓具经济,这个湘北水乡了不起!
文章插图
李宏毅表示,临湘的浮标产业已形成一个集群,为规范产业发展、建立更好的秩序,临湘市委政府打造了一个公共实训基地,为从事浮标生产的工人们提供免费的培训,合格的工人可以直接去各大厂家从事生产工作。
从业态来看,浮标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并不具有高技术含量,不过这个产业能吸引就业,创造的产值也比较可观,对于提升临湘的知名度有很大帮助,所以临湘从政府层面扶持浮标产业的发展。
在浮标产业园内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各环节操作,东方网·纵相新闻采访人员观察到,无论是打磨、塑形还是上色、组装,大多步骤都开始应用数控成型技术。机器切割使得产品更加精密、质量稳定,在喷漆环节有了新科技的保障,也使工人们免于污染。
而在对成型浮标进行打磨的车间里,采访人员发现无论是地面还是墙角,几乎都没有任何粉尘污染,原因是工人面前放有一个管道,开启后就会将磨出的细小粉末吸走,避免生产车间遭受粉尘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