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寒
为什么“复制”大部头,明人首选活字印刷?想象一下,一部《太平御览》这样的大书用雕版印刷的话,需要准备多少刻工,多少版片,耗时多长?在活字铸造和排版成熟的明代,只要前期准备二三十万个活字,印刷工作即已完成了一大半,省时省力又省钱。清代内府分别制作铜、木活字,印刷10040卷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和134种2400卷的《武英殿聚珍版书》,正是看中了活字印刷的优势。清雍正四年(1726)内府铜活字印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官府首次介入活字印刷,为了制作这样一部1.7亿字的“百科全书”,内府准备百十万个铜活字,准确来说,有字铜字1015433个,无字铜字188404个,方便多组工匠同时操作,最终印成65部(包括样书1部),印刷费用逾百万两。有了现成的铜活字,清廷又用它排印《律吕正义》《数理精蕴》等其他书籍,到乾隆十年(1745),所有已刻活字共27860斤铜被熔铸用以造雍和宫三世佛。早在铜活字被销毁前,亲王允禄就认为它不能垂诸永久,建议将《御制律令渊源》木板刷印,因为所费工价差不多,潜台词是这批活字已不堪其用。试想排印如此大部头著作,每一枚活字频繁组合,少不了磕碰磨损,铜活字的使用寿命有限,铜活字本内府书籍减少、铜活字被束之高阁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插图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铜活字消失30年后,乾隆帝采纳四库全书处副总裁金简建议,以活字印刷四库全书馆中罕见的书刊,碍于铜料稀缺,只能选择材料易得、更容易镌刻的木料制作木活字。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成立聚珍馆负责具体排印事宜。在权衡雕版和活字印刷优劣时,金简给乾隆帝算了一笔账,《史记》一部,若用雕版印刷的话,共用银1450余两,其中包括制梨木板和刻工费用,若是刻上15万个枣木活字,加上配套的木槽板、添空木子、箱格等,只需用银1400余两,以后还能印其他书籍。但他并未将活字印刷在检字、排字、刷印、归字等环节的费用考虑在内,“也未计算雕版长期使用的潜在价值”。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金简集中武英殿各类工匠全力以赴赶制出木活字253500个,总费用约2340两,超出原有预算2200两一点点,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131种书,嘉庆七八年又排印《西汉会要》《唐会要》《农书》3种,总计134种2400卷,连同先前雕版印刷的4种,合为一部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书》。金简将这套从刻字到印刷的流水线作业总结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供各地借鉴,图文并茂介绍各个流程。
按照计划,《武英殿聚珍版书》每种书除刷印二十部供宫内陈设外,另刷印三百部定价通行,没想到供不应求,只能在北京城内公开售卖,各省发给一套,而《武英殿聚珍版书》刷印之后,旋即拆版归类,各省“如果有情愿刊者,听其翻版通行”,不及中央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无一例外都是采用雕版印刷。区别在哪?还是沈括一语中的,活字印刷“若止印三二本,不算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显得极为神速”。前述举例的大部头活字印本印数都不多,在活字印刷“神速”可覆盖范围内:《宋诸臣奏议》50部、《太平御览》百余部、《古今图书集成》65部、《武英殿聚珍版书》三百余部。
【为什么“复制”大部头书籍,明代人首选活字印刷?】【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为什么没人收孙悟空当坐骑?”哈哈哈怕被毛扎可还行?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曹植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才高八斗的确不假,醉酒误事也是真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为什么一定要读《地藏经》四位高僧大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