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工作日的上午,奉贤路68号西王弄堂博物馆,迎来了三三两两来参观的市民游客。专程从宝山赶来的市民杨先生戴着口罩,默默地端详着馆内一块块展板,希望在弄堂博物馆里唤起更多儿时生活的记忆。看到博物馆内放置的建筑模型,他轻声向工作人员询问:“这幢楼建筑面积有多大?当时是只住一家人吗?现在里面住了多少户人家?……”
作为上海唯一一家由街道主办的博物馆,占地120平米的西王弄堂博物馆很袖珍。不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不仅展示了有着110年历史的西王花园弄堂的前世今生,也是社区居民们举办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近日上海市文旅局组织评选的“家门口的好去处”中,西王弄堂博物馆成为全市首批入选的50个好去处之一。
文章插图
弄堂博物馆内展示的西王花园弄堂洋房建筑模型。
【这里曾是“小小联合国”】
从奉贤路68号的小区门进入,右边是西王弄堂博物馆,左边和前方是有着110年历史的西王花园弄堂,也称西王小区。小区规模不大,12幢英式风格的红砖或青红砖相间的三层洋楼分布在此,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逛一圈。工作日上午的小区内十分安静,头发花白的阿姨阿婆聚在阳光下聊天,满树金黄的银杏树叶不时落下,一只拖着长尾巴的小松鼠在电线和高大的水杉树之间飞快地流窜,完全感受不到一条马路之隔的南京西路的热闹喧嚣。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弄堂内十分安静,居民窗前摆着不少绿植。
根据西王弄堂博物馆的史料介绍,这里的12幢花园洋房始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左右,每幢楼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分为主楼和两座副楼,主楼是当年外国洋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处,副楼则分别用作厨房和司机、保姆的住处。洋房建起后,弄堂内广植花木,绿荫掩映、嘉卉飘香,因此被称作“王家厍花园弄”。这个“王家厍”,正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老字号“王家沙”的由来。
历史悠久的西王花园弄堂,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著名美国采访人员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就曾居住在此。当时,史沫特莱租住的公寓位于奉贤路70号,是西王小区内一间20多平米的二楼面南房间。在中国的12年间,史沫特莱亲眼目睹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这个20多平米的房间,也正是史沫特莱以笔为戈的“战场”之一。在弄堂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史沫特莱晚年到访中国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握手照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弄堂博物馆展板上的史沫特莱。
据史料记载,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华界居民纷纷逃难到租界躲避战火,西王小区内也居住了不少华界难民。此时西王小区的小洋楼已经可以对外出租,一间间房间迎来了不同的租客。
在这里出生,并长期居住于此的退休教师孙克强的家,正是当年史沫特莱租住的奉贤路70号。孙克强记得,当年小楼里的租客长相各异、语言也不尽相同,简直就是个“小小联合国”。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名犹太点心师。当时,这名点心师在上海的高级西餐厅上班,会做各式各样宛若艺术品的精致点心。有时,他会献宝一般拿出一些点心给孩子们品尝。大约是因为美食无国界,也因为孩子贪吃,这位点心师在小区里颇受孩子们欢迎。
文章插图
今天的奉贤路70号。
年过九旬的罗阿婆还记得,解放前西王小区里有个巡捕房,当时在里面工作的都是印度人。每天,这些印度人身穿统一的制服在小区巡逻,小区的门岗也会有专人负责站岗,对进出的人员进行查看。总之,住在这样“洋派”的小区,在当时是件值得自豪的事。
- 这座宫殿竟然是故宫的两千倍,仅直径就已超过了八十公里
- 小小说|孟宪歧:大雪
- 小小说|飞鸟:折腾鞋柜的人
- 万古神帝800年前的那一剑,池瑶负了张若尘多少
- 龙光服务龙光小小艺术家获奖作品新鲜出炉763幅书画作品竞风流
- 汪伦:只是一小小县令,却靠打赏李白留名千古,你猜有多大手笔?
- 朱坤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矛盾如何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 这座辽国帝陵被窃多次,有件国宝因盗墓贼不认识,而完好保存下来!
- 秦朝|这座山传说了两千多年,从秦始皇开始就在寻找,到现在还没找到
- 清朝|身份显赫的乾隆皇帝,一个小小的部下为何敢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