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文物中的小寒节气 打开穿越汉代的生活指南


汉阳陵文物中的小寒节气 打开穿越汉代的生活指南
文章插图
【环球网文化频道 采访人员 张嘉玉】2021年1月5日,小寒节气到来,环球网文化频道邀请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社教部主任程艳妮,一起在文物中探寻小寒节气之美,打开汉代节气生活的风俗画卷:汉代人已经围着热气腾腾的鸳鸯火锅“涮锅”?为何有陶俑“有失体统”不着衣物就跟随墓主人下葬呢?汉代人又穿什么服饰冬季御寒呢?
小寒遇“三九”冻到瑟瑟发抖
汉朝吃货指南必备“鸳鸯火锅”
环球网文化频道:小寒节气有什么特点?
程艳妮:小寒节气到来,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和小暑、大暑、处暑、大寒都是标志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过了冬至日开始数九,俗话称“冷在三九”,隆冬三九天往往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为每个节气注解,小寒节气一候雁北乡,大雁北归飞回家乡,结合我们的馆藏文物,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有一件西汉雁树纹空心砖,砖面绘有大雁和树的纹饰,砖心中空有隔音、保暖、防潮的功用,烧制也更为容易,主要是作为门前的踏步之用;二候鹊始巢,在我们的考古遗址公园,喜鹊已经成群地开始搭巢,不禁让人感慨二十四节气的奇妙以及古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三候雉始鸲,野鸡开始鸣叫,博物院出土有四只陶鸡文物,主要是汉景帝随葬的“肉食品”,可以一窥汉代皇室的饮食风俗。
汉阳陵文物中的小寒节气 打开穿越汉代的生活指南
文章插图
环球网文化频道:小寒节气到来,我们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是否可以结合保存下来的相关文物,聊一聊在汉代古人会享用哪些冬季饮食?
程艳妮:汉代冬季饮食也会吃羊肉等温补的食物,具有暖身、健脾、补肾的功效。提到羊肉,在西汉马王堆汉墓遣册记载了墓室的随葬品,其中也记录了羊肉的烹饪方式,羊羹、腊羊肉和髓饼,比如腊羊就是将羊皮毛去掉,经火烘烤再晒成肉干而成,而关于肉食的做法有羹、炙、炮、煎、熬、蒸、烩、脯、腊、醢等十余种之多。汉阳陵帝陵13号坑就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动物,其中包括400多只羊,既有绵羊也有山羊。通过这些随葬品,可以了解到羊肉、猪肉、狗肉是当时皇帝肉类饮食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火锅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和江西海昏侯墓里都出土了“分格鼎”,可以说是鸳鸯火锅的雏形。
汉阳陵文物中的小寒节气 打开穿越汉代的生活指南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纳入汉代历法重农为本
从汉阳陵陶俑看古人“温袍”御寒
环球网文化频道:西汉时期《淮南子》拥有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完整记录,在汉武帝时期《太初历》则将二十四个节气纳入历法。汉文化与二十四节气有怎样的渊源?
程艳妮: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是第一部记载完整二十四个节气的历史文献。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列入进去。另外可能有些朋友不太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气最初其实叫做“启蛰”,但是由于要避讳汉景帝的名字刘启,开始改称为“惊蛰”,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四节气制定的初衷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汉阳陵出土了有犁铧、铁锯、夯头等大量的铁质农具,还有一些农作物碳化的遗迹。在古代“农”是天下之本,汉景帝时期更主张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让人们在楚汉战争之后轻摇赋税、恢复生产,汉代的农业是非常繁荣的,史记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以说,也为二十四节气形成农事历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汉阳陵文物中的小寒节气 打开穿越汉代的生活指南
文章插图
环球网文化频道:在汉代,古人御寒有哪些服饰之美?汉阳陵有哪些与汉代服饰有关的趣味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