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马上的文明,冷兵器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百战百胜?( 二 )


文物收藏|马上的文明,冷兵器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百战百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成吉思汗
军事制度的优势——牧兵一体的军事组织
大漠南北游牧民族的社会形式,大都是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即牧民平时为生产劳动者,战时则为战斗的骑兵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曾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结构 。10世纪兴起的契丹及其后继起的蒙古也是如此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人“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间暇则以田渔为生” 。《元史·兵志》也载,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全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
6世纪兴起的突厥,虽然不常出现在史料记载中,但从后突厥大臣雌欲谷对瑟伽可汗的一次谏辞中,仍可看出突厥社会组织的这个特点 。其辞曰:“突厥人徒稀少,不及唐家百分之一,所以能与为敌者,正以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一山林,唐兵虽多,无所施用 。若筑城而居,变更旧俗,一朝失利,必为所灭 。”所谓“人皆习武”,也就是匈奴人“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的意思 。
文物收藏|马上的文明,冷兵器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百战百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突厥骑兵
《新唐书·西域传》载,碎叶川有数万突厥兵,“耕者皆揖甲” 。由此可以看出,突厥人既是闲时的劳动者,又是战时的士兵 。大漠南北各游牧民族的社会形式的这个特点,不仅使各族军队结合得十分牢固,而且,由于兵民合一,战士平时不脱离生产劳动,战时又能立即上马战斗,所以他们不仅随时可以对邻族发动进攻,同时也能有效抵御邻族的突然袭击 。
这种军队编制就是部落兵制,它是建立在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各级军事首长都是各氏族部落的酋长,与士兵俱有或亲或疏,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因此官兵之间的隶属关系往往被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所模糊掩盖,故在作战时,能够达到行动一致,进退神速 , 指挥起来也非常便利,战斗力十分凶猛和顽强 。
文物收藏|马上的文明,冷兵器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百战百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中的部落骑兵
刚才提到的唯欲谷,说突厥人因“人皆习武”,所以即使唐兵数量多,也施展不开 , 可见这种部落兵制在战斗中确实能够起到克敌制胜的重大作用 。
生活在13世纪对成吉思汗西征作了详尽报道的史学家志费尼,在他的名著《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曾描述过蒙古军队的作战情况 。他说:“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够跟蒙古军队匹敌呢?战争时期,当冲锋陷阵时,他们像受过训的野兽去追逐猎物,但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他们又象是绵羊,生产乳汁、羊毛和其它许多有用之物 。他们也是服军役的农夫,战争中不管老少贵贱都成为武士、弓手和枪手,按形式所需向前杀敌 。”
文物收藏|马上的文明,冷兵器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何百战百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氏族部落
由于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即使有时战争失败,军队被击溃,氏族部落被冲散,这些游牧民族也能在散乱或被击溃之后,很快又把队伍集结和恢复起来 。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伊稚抖单于被汉将卫青击败,率壮骑数百突围遁走,“其兵往往与汉兵相乱”,但不久伊稚斜利用部落兵制上述特点和优点,很快就“复得其众” 。
公元前206年前后,东胡族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落联盟瓦解,但乌桓与鲜卑两部仍以其血缘关系之故,按原来的氏族部落各奔一方,最后乌桓部奔于乌桓山,鲜卑部奔于鲜卑山,分别成为乌桓族和鲜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