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关于“忍辱”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世人对之就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解读。
现实中很多人不懂忍辱,甚至不屑忍辱。他们认为自己活在这个世上没必要去承受别人的刁难挖苦,遇到了就应该主动回应反击。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越是忍辱,就等同于自己糟践自己的人格自尊,甘于忍让不顺,是弱者独有的表现,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秉承着“士可杀不可辱”的态度处世。
然而也有一部分群体,面对“忍辱”有着与世人截然不同的看法,譬如佛门教派,就是如此。
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文章插图
昔日作为知名的佛学大师,南怀瑾南师就曾在自己的开示讲坛中,给诸弟子阐明过忍辱的本质。
在南师看来,所谓的“忍辱”,并非单纯只是劝诫人们忍气吞声,憋一肚子火。而是遭逢违逆时,要有依旧可以保持内心平静,不起嗔恨怨念的淡定。
它更像是一种善于截断嗔恨、不为外界烦恼所动的通达智慧。南师所言字字诛心,让人感悟深厚。
听闻之余,我也将南师所述简要总结了一下,今日便在此与诸位分享,随喜结缘,大家不妨看看南师是如何为大家剖析“忍辱”的,看完之后,相信你便会有一个崭新的认知。
忍辱,是六度的中心
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文章插图
说到忍辱,南师表示:“普通人要修忍辱,小不忍则乱大谋;修佛人更要修忍辱,忍辱是佛门六度的中心,不修忍辱,难登菩萨地。”
南师所言的“佛门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人禅修的秩序,也是学佛成道的必经之路。
那为什么说忍辱是六度的中心点呢?对此南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南师认为,学佛要先从布施学起,布施就等同于舍弃,舍弃什么?简单来讲就是舍弃外缘俗物,如财富、不必要的情执等等。
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文章插图
从高层面来理解,那就是要舍弃一切在世俗中修来的习气陋习,要改变自身,转化自身,放下财富施舍给别人就是外布施。
而万缘放下,清空内心,成全自己,那就是内布施,受惠的人也就是自己。
当自己此心足够清净了,没有妄念了,就可以开始禅修的第二步骤了,即持戒。
心不清净的持戒,那都是假的,吃不了苦,入不了定,念佛诵经也是心慌意乱,以如此状态修佛,怎么修也修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如果自己内心清净,念念清净,那纸面上的戒律也就无所谓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心得以净化了,一切恶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会有了,故此,持戒这一关还是比较容易过的。
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文章插图
可忍辱最难办,为什么呢?就比如你正在布施,清空自己的内心,修持戒律也很到位,但是自己是处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下修持的。
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出现一些恶缘违逆从中作祟,不修忍辱之道,彼时自己就很有可能火冒三丈,一念嗔怒即起。
而自己过去修的清净心也好,受戒身也罢,到头来全部被打破了,那可就是前功尽弃,过往一切努力就都转头成空。
故此,“忍辱”才是六度的中心,是修行的转折点,修佛人不修忍辱法门,就精进不了,禅定不了,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般若智慧了。
一切不如意都是辱,并非完全讲侮辱
南怀瑾:忍辱,不是忍气吞声,答案截然不同,很多人搞错了
文章插图
一说到“辱”,人们能联想到的无非就是“羞辱、侮辱、耻辱”,是一切有伤自己形象尊严的恶劣行为。
而南师则对“辱”有了一个更广义的看法,即是“人生一切不如意之事,都是辱”。
南师表示:“人一生中所遇到的‘辱’千千万万,它可以来自众生,来自生活,来自自然,其解决的方法也是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