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绎不爱官场爱教育(齐鲁状元系列四十)

大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状元,乃江西永丰人氏刘绎。对于科举状元大省江西而言,刘绎是本省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得主。
刘绎小的时候,就比较勤奋好学,是个有才少年。年岁不大,刘绎便以善于写文章而闻名乡里。但是跟他的上一级状元学兄兼江西老表汪鸣相一样,刘绎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太顺,青年时代屡试不第。更巧的是,汪鸣相、刘绎两人获得状元称号的时候,都是三十九岁,在科举之路上已经辛苦跋涉二十多年了。
参加工作之后,刘绎也是比较受重用的。到翰林院上班不到两年,刘绎就出任了山东省最高教育长官(学政)。在山东工作期间,刘绎很有开拓创新意识,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十分注意规章制度建设,亲自起草并出台了地方性教育法规《劝课条规》,以使广大教师和学子考生,行为有所规范,学习有所遵循。
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工作。以如今的标准衡量,《劝课条规》作为制度性规章,它的的内容,也许失之单薄。它的体例规制,也许不够严谨完善。但是刘绎抓的这项工作,毕竟是开创性的,前人没有做过。就凭这一点,也值得给刘绎点上一个赞。
明清两代,状元出任学政的,不在少数。在学政任上,勤勉敬业、有所成就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像刘绎这样,能在教育法规制度方面有所建树的,还是非常少见的。尤其是这种建树,还是发生在山东学政的任期之内。刘绎的所作所为,对于整顿发展山东的教育事业、促进学风考风的好转,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刘绎生性淡泊、耐得住寂寞,是个不贪恋官场名利的人。他当初锲而不舍地参加科举考试,似乎就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过把瘾就走,而没想打持久战,为政府长期服务。因而,在山东任期完成后不久,刘绎就以父母双亲年老体迈,需要自己照顾为由,向上级请了长假,打起包裹回了家。这一去,直到钦点他做状元的道光皇帝挂了,刘绎也没有再度复出。此后咸丰、同治两任皇帝又先后征召过他,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也就是说,刘绎只为政府工作了四五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又主要是在山东度过的。
刘绎的这种行为,很像是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翻越万水千山的行者,在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是走错了路,来到了一个不是自己想来,或者是自己并不喜欢的地方。人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未来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像刘绎这样,为科举功名拼搏奋斗了二十多年,达到目的后,却说放弃就放弃,这很不可取。刘绎为此所付出的人生机会成本,也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古代有些人不恋官场,可能是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而更多的人选择做闲云野鹤,则可能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而纯属个性使然,比如刘绎。说到闲云野鹤,那纯粹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当今,是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闲云野鹤的。比如终南山中那些所谓的隐者们,注定成不了传说,而只会成为笑话。
咸丰上台之后,身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焦头烂额。因而,他更感觉人才问题,是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亟需下大力予以解决。不然,振兴大清的宏伟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于是,他就指示有关部门,大力挖掘现有人才队伍潜力,重新起用社会闲散人才,做到人尽其用。咸丰自然不会忘记,还有个赋闲在家的有才状元刘绎。于是,便专门下旨,召其进京共商国是。
皇帝专门下旨召见,对一般官员来讲,是何等的荣耀啊。刘绎虽然很淡定,但也不能摆谱不去。到了北京见了皇帝,刘绎就当前时局、政务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看法以后,又向咸丰报告说,自己的老父亲虽然已经去世,不再需要侍奉,但老母亲的身体更不行了,还得需要自己在家照顾。因此,确实不能留京工作,恳请皇帝予以谅解。
百善孝为先。在古代,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官员,要求尽孝这个理由,是很难被拒绝的。所以,咸丰虽然求才若渴,倒也没有勉强刘绎。咸丰翘了,同治接班上台后,朝廷也没忘记这位刘绎状元。不久,刘绎就接到了以同治名义发给他的一份指示,要求他尽快回京上班,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