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知识点总结,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错过!( 三 )


镶嵌件:是指将众多细小无孔的玉粒及某些玉件采用特殊的方法附着于器物之上。目前我国发现最早镶嵌工艺是在良渚文化。
商代后期玉器的特点以及常见纹饰:商代后期玉器数量多、体积大、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表现出相当发达的琢玉工艺,以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例,立体圆雕作品在妇好墓玉器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艺术魅力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伤口主要有琮、簋和一些人物、动物形象。
西周柄形饰:西周时候的玉柄形饰发现较多,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多数在柄上饰有平等的凸棱和阴线刻纹,少数雕有精致的凤鸟纹图案,并有镶嵌件使其组成一完整器物,宝鸡弓鱼国墓地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
玉组佩:玉组佩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经春秋时期的初步发展到战国趋于全盛,成为东周最具特色的玉器种类。
玉简册:是指连缀在一起雕刻或书写有文字的玉片。在战国中期的辉县固围村魏国王族墓地曾出50支,系由带有白斑的青玉片编组而成。
巴蜀文化中的刀形端刃器: 是巴蜀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种柄部有锯齿状扉棱、端部呈凹刃的刀形器在神木石峁龙山文化、器形薄,器身长,顶端弧刃或分叉,有些在扉棱间饰以平等线纹或云纹,其长度10多厘米到100多厘米不等,可能是作为特殊权力和显赫身份的象征。
汉代时,玉琮和玉璋几乎不见,偶尔出现一、两件也是由旧物改制而已,原来的祭祀礼仪功能已经丧失。
汉代玉舞人:这是汉代常见的一种佩饰,扁平状,透雕或阴线刻出一甩袖舞人形象,上下端均有穿也,既可单独佩饰,也可作为玉组佩饰的构件。
汉代玉铺首:铺首一种镶嵌在门上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玉质铺首是汉代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玉器,在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咸阳茂陵均有发现。一般为扁平长方形,正面中央饰一兽面纹。充分融合透雕、浮雕和线刻的技法,将铺首表面纹饰表现得凸凹起伏,立体效果极佳。
玉衣:又称玉匣、玉柙或玉木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戴的敛服。
中国古代玉器知识点总结,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错过!】刚卯: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上用以驱逐疫鬼之物。形呈长方体,中空穿孔,四面刻有辟邪的四字句。
宋吕大临的《考古图》(1092年)第8卷为玉器,列举13件,实际收录了9件,开玉器研究之先河。
明代玉盒:明代玉盒多为方形,形制古朴,盒四壁多饰以花鸟、山水图案,有些还题有诗句,意境高雅充满诗情画意,侧画或饰以花卉,或饰以云雷纹。
明代玉执壶:明代玉执壶形式多样,有荷花式、竹节式、八方式等,装饰丰富多彩,多为吉祥、祝福的图案,如八仙庆寿、松鹤寿星,有些壶上还雕有“寿”字,一般在壶盖上均立雕出寿星、仙桃等装饰。
玉璇玑:这是一种圆形片状璧形器,周边向外顺向突出角形,突角多为3个,个别为4或6 个。
玉钺:源于穿孔石斧,呈宽扁宽片形,多为两面对削的弧形刃,近肩处有穿孔
玉铲:直接脱胎于石铲,形制较玉铽窄,较玉斧薄。在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均有发现。
琀:是含在死者口中的美玉。
握:是指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西汉时多为璜形,东汉以后以豚形握发现较多。
中国古代玉器知识点总结,玩收藏的一定不能错过!
文章插图
琥:汉代的经学家们谓琥是虎纹或伏虎形的玉器。根据文献记载,琥有“礼西方”和“祈旱”之用,同时也可作为发兵的凭证——虎符,但从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这类器物多是充当装饰和陈设艺术品。虎形玉器既可当玉佩,亦可为玩物或陈列品,就妇好墓出土的玉虎来看,应属装饰品和艺术品类,并非作为发兵或祈旱之用。
觿是一种角形器,可能是从原始社会佩带兽角或兽牙的习俗演变而来的,作为一种佩饰具有解结的实用功能。
韘:又称扳指,古代射箭时用作勾弦之用。妇好墓出土一件,中空恰好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前面下端有一道凹下用以勾弦的槽,正面雕一方眼长眉的兽面形象,双目下各有一孔可供穿绳缚于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