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二 )


同时因为解缙小时候“神童”的名气实在太大,经常有权贵邀请他去参加酒宴,其间常常谈诗作对。耳闻目染之间,年少的解缙多少会有些崇慕这样的状态。
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文章插图
明代官员
第二,儒家经典读得越好,心中抱负也越大。
一般书读得特别好的人,经常能受到周围人的赞誉。久而久之,这种赞誉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书读得好的人要是不能做出一番大作为,便是一种失败和耻辱。甚至连解缙自己应该也会如此认为。
而封建王朝读书人最大的成功,就是辅佐君王创立一个盛世。我们从后来解缙在官场里活跃的状态来看,解缙的抱负绝对不小。
第三,解家很久没有出大才了。
解缙的祖上其实不乏成才的官员,但是官阶和名声都一般。解缙的爷爷在元末时也就只是一个地方的通判。父亲更是屡次拒绝了朝廷出仕的邀请。
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文章插图
明代市井
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这届殿试,当时解缙是和自己的哥哥一起站在了大殿上。而成绩出来之后,解缙,解缙哥哥,解缙妹夫,都成为了进士。所以解缙是肩负着振兴解家重任的。
正是因为解缙有了这股做官的执念,我们在后来才能看到解缙在洪武年间被朱元璋勒令回家读书的失落,看到他知道朱元璋驾崩之后不顾母丧进京吊唁的冲动,看到他托人在建文帝前求情希望能回京做官的妥协,还有朱棣兵入南京后他主动投附的义无反顾。
做官是一门学问,此话放在古今皆为真理。我一直认为,为官之道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智商和情商,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遗憾地发现,进入官场的解缙,情商确实不高,不,应该说很低。
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文章插图
朱元璋
上文说过,朱元璋和解缙的父亲算是老相识了,并且朱元璋很欣赏解缙父亲,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朱元璋对解缙也一直恩遇有加。
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三甲第十名,便进入了翰林院,还被朱元璋放在中书省做秘书工作。当时丞相还没有被裁撤,大明的中书省可以算是帝国的政务中心机构。很显然,朱元璋对解缙的期望是很高的。
甚至以朱元璋的性格,居然对解缙说过“如同父子”的话,足见朱元璋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年轻人。但君臣之间的事情,面子是面子,里子是里子。要是把面子的东西当成了里子去理解,是会出大问题的。
解缙很显然没有领会到这一层面。朱元璋客气地这么一说,解缙是真的把自己当回事了。
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文章插图
明代奏疏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在鼓励解缙要言无不尽之后,解缙就上疏了一篇万言书。万言书主要是说皇帝刑法过于严苛,并且在反腐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朱元璋看到这篇文章后,没有对万言书的内容发表针对性的观点,只是夸奖了一句解缙有才,便再无其他。
然后解缙马上写了第二篇文章叫《太平十策》,文中的观点更加激进,甚至对朱元璋分封天下的举措大胆质疑。这一次,朱元璋沉默了。虽然沉默,但是朱元璋还是忍了。
直到朱元璋处置了胡惟庸,也顺便解决李善长时,解缙竟然上疏为李善长开脱。朱元璋的做法是,喊来解缙的父亲,让他把解缙带回家读书,并说十年以后再用解缙。
我看到了解缙满满的书生意气。什么叫书生意气?以曾经从书中学来固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一件事的对错,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去换位思考,并固执地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这就叫书生意气。
有大才而能治学,却无法完成从文人到官僚的转变——解缙
文章插图
故宫
治学和治国,本质上是两个分支。说得难听一点,如果朱元璋需要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告诉他如何治国,那么大明这个王朝估计也不会出现在我们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