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中,宗教和科学都是永恒的话题,且两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科学能够解释的东西越多,宗教的影响力就越小。当人类文明跨过几种社会形态,科学文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按照正常的逻辑,似乎现代社会留给宗教的立足之地已然不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不同文明的大众人群中,宗教都自始至终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文章插图
一、宗教也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不只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样也引领着宗教的发展变革。时代在变,宗教同样在发生着改变。关于宗教改革的代表性人物,国内道教有张道陵、王重阳,佛教有六祖慧能、宗喀巴大师;国外最著名的有马丁路德。经过历史上的多次变革,同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其说是宗教的分化,不如说是宗教的适应。
宗教的发展与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始终,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变或者不变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决定一个宗教文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每种文明中过往都一直存在宗教,但绝非一直存在某种特定宗教。宗教领域也有别人家的孩子,当一种宗教被视为不如另一种宗教的时候,优胜劣汰就会发生,改宗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历史上,因教义和仪式等没能竞争过后起之秀的基督教,曾在欧洲大陆烜赫一时的希腊奥林匹斯诸神以及北欧诸神,最终以整本户口注销的形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能够自古流传至今的宗教,自然都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其流传至今的道理,就比如天主教抛弃赎罪券走向亲民化、佛教在唐朝完成中国化等等。
二、宗教能够提供心灵的寄托
安全感,是所有人都孜孜以求的。一方面,各大宗教的长盛不衰,也因无不在强调作恶得恶报,为善得善报,教导信众要自觉向善。这种自然而然的教化,长久来看确实能够起到规范每个人的行为的作用,从而给整个群体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在另一方面,人有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无可能有一些会给人带来不安、内疚,成为心理上的包袱。因人而异,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方式对这些包袱加以排解放空,让内心得以安抚而归于平静。毫无疑问,宗教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途径。
宗教的对人心灵的安抚,还表现在各自特有的宗教旋律上。不同于流行音乐,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人带来极大视听刺激,但视听体验来得快去得也快,各宗教的代表性声音虽在旋律上大相径庭,如佛歌、道乐、基督教的唱诗、伊斯兰教的宣礼声,但对于信众来说毫无疑问都有着净化心灵的神圣力量。《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三、宗教也在某种程度上补充着科学
科学,是理性的存在,必然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只能凭借着过去科学体系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牛顿、爱因斯坦都是不世出的伟大科学家,但终究凭一己之力,也难以穷尽无尽的科学,正如两千多年前,庄子作出的论断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恰恰由于科学的永无止境,人类文明才得以无限进步。事情大都有两面性,科学永无止境还意味着,现阶段人类仍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再有,以理性的科学应对感性问题,也很难有个服众的答案,就像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种感性问题的答案,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办法用科学来统一。
【宗教何以在大众中长存】对于很多科学尚且不能做出解答的问题,先验的宗教理论恰可以加以补充。当然这种补充,未必代表着真理,但却能给众人与生俱来的疑惑划上一个句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种问题,换作谁被问来,都难以给出一个逻辑清晰足以服众的答案。如果直接给提问者答复鸡生蛋在先,并说好这是先验答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提问者不同意此答案,那就得进行逻辑链条严密的反面证明,而这也缺乏科学的有力支撑。也许,很多宗教的先验观点,正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作为有朝一日合理的科学答案到来之前的替补。
- 东西方宗教差异,中国宗教是实质主义,西方宗教只是形式主义
- 宗教信仰|罗马古城遗址沃吕比利斯
- 宗教信仰|难怪如来不敢踏足花果山,你看藏了哪2位大神?连孙悟空都不清楚
- 宗教信仰|用铁锤砸不烂的“舍利子”,为什么用鸡蛋一碰就变成了粉末?
- 宗教信仰|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生平简介,克里斯蒂安四世是怎么死的?
- 宗教信仰|大荔王成:殊荣背后的跨界奉献
- 俄国人为何骄傲自称“第三罗马”?东正教的宗教改革,你听说过吗
- 宗教信仰|宋氏三姐妹都是继室夫人,这和她们的父亲是牧师出身有关
- 推动欧洲宗教改革:造纸术在海外的奇妙用处
- 第一宗教大国之殇:被宗教支配的印度,在大国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