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为何唯独中国人有虚岁,日本学者直指真相:为了钱全世界目前通用的年龄计算方法叫做周岁,即从出生之日起每满一年计做一岁。但传统的中国社会,却长久流传以“虚岁”计算人年龄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周岁之外,再增加一岁作为一个人的年龄。而且虚岁计算年龄并不是单纯只比实际年龄“多余”一岁这么简单,在民间流传的虚岁计算法里,还有“相见相,十三相”的说法,也就是每个人每经历一次本命年,年龄就要多增加一岁。例如,第一个本命年是13岁,第二个本命年就变成了26岁……,依次累加。这样一来,一个口头上六十花甲的老人,其周岁年龄可能就仅有56岁。在现代社会,将年龄当作“高度机密”的女人们,对虚岁计算法感觉到厌恶的唯一理由就是——让自己显得老了。但论起虚岁计算法的诞生,可能更多人会感到气愤。说起虚岁计算法,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一个人的年龄,应该从娘胎里开始计算。按照道家的说法,一个母亲怀孕的时候,元神也会随即入驻胚胎,而一个人真实的年龄,就应该从元神进入的时间开始计算。
文章插图
换个说法,传统中国社会人的年龄是从“投胎”的时刻就开始计算了。这种说法似乎合乎中国传统的生命观点,但其实有个很大的漏洞就在于,无法自圆其说地解释“相见相,十三相”的说法。因为按照“投胎说”,每个人的虚岁只在周岁基础上增加一次即可,没有理由每过一次本命年就多累加一岁。关于这个问题,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学者西嶋定生对此直言不讳地指出:为了钱。相比于其他的典章制度,户籍制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在户籍制度出现之前,从天子到庶民,是很少有人记得自己的准确年龄的,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年纪长幼,凭借的是体貌特征、劳动技能、服饰尺寸,而非某个具体的数值。数字概念或者数学技能在起初的社会并非人人都懂得,而且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看来,知道自己的具体年龄也毫无必要,因为年龄没有与任何一个个人的权利、义务挂钩。一直到先秦时期,干支纪年法逐渐从仅为社会高层知识分子独享,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选用熟悉易记的十二种动物来象征十二地支,用属相来表示出生年份才逐渐在全社会推广。
文章插图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的前身是秦国,在战国诸雄里,秦国是一个军事集权起步最早、也是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在这个军事集权化高度发展的国家,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户籍制度。到了公元前231年,秦国的户籍登记里就开始有了对年龄的记载。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成长为一统天下的帝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相对于其他诸侯国的制度优越性,肯定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秦国起初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但随着赋税、兵役、徭役更多国家功能的产生和需求扩大,粗线条地记载人数、户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关于这个变化,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将其表述为“皇帝对民众实行个别人身支配”。也就是说,是收税、纳粮、服役(兵役和徭役)的国家管理职能的分化和成熟,要求政府对于人口和人力资源等必须做更加精细的登记。
文章插图
但这种精细并非绝对化。从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到清朝的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之间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官府对民众的年龄登记只精确到出生年,而忽视了月份和日期。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一个年初出生的人(例如正月初一),和一个年末出生的人(例如腊月三十),在官方的文件上是同岁的。也就是说,这个年末出生的人,官方记载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虚”了一岁。因为在秦之后的很多朝代,赋税的起征年龄、计税标准都与年龄密切相关,特别是朝廷征召兵役和徭役的时候,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尺度,所以这种只记录出生年份而忽略月份、日期的户籍登记制度,也给朝廷盘剥民众留下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为了早收钱、多收钱,多征集兵员和民力,朝廷既可以凭借“虚岁”,也可以宣扬“相见相,十三相”的说法,让许多原本处在年龄界限“边缘”的人,成为合理合法承受剥削的对象。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