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时年40岁的孟浩然初到长安,便被这红尘中的气象万千深深震撼了。盛唐之下的长安城内歌舞升平、诗文雅集,刚被调任回皇帝身边供职没多久的王维便在工作之余召集了一些诗人在一块儿雅聚,别看名扬万里的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初到长安,同样也收到了王维的请帖。就这样,两位优秀的诗人于唱和吟咏间了解了彼此,后来两人多次私下结伴仿古寻幽、切磋诗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公元729年,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孟浩然信心满满,以为自己会顺利中榜,实际却名落孙山。孟浩然选择留在长安,等待时机。孟浩然的好友、文臣张说及贺知章等人均在唐玄宗面前举荐孟浩然,而唐玄宗却始终没有表态。孟浩然的希望接连破灭,不免心生幽怨,提笔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很明显是将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一股脑推到了唐玄宗身上,认为玄宗不识才、不知才。
文章插图
数月之后,好朋友王维突发奇想,弄了一个王宫通行证给孟浩然,让他悄悄溜入皇宫,到自己的太乐丞办公室来品茗谈诗。谁知如此凑巧,孟浩然茶还没喝到嘴里,唐玄宗就来找王维谈论公事了。孟浩然吓得匆匆躲进内室,却忘记了收起自己已经斟满香茗的茶杯。玄宗甫一瞧,王维桌上两杯茶盏依然冒着热气,便笑着问是王维否有客到访。王维只好俯身跪地,坦陈事实,说是故友孟浩然来访。玄宗笑笑,大度地请孟浩然出来谈诗见面,孟浩然赶快出来,拜见了玄宗。玄宗亲见孟浩然,要他吟咏一篇诗作出来听听,不知当时的孟浩然是不是因为慌乱,竟于自己的众多佳作之中便拿出那首《岁暮归南山》出来吟咏。唐玄宗也是个诗文高手,当他听到那句“不才明主弃”时,便心生不悦。听完整首诗后,玄宗狂怒地说:是你未能应举上进,却说是朕弃你不用,为什么要赖在朕的身上?说罢,玄宗拂袖而去。孟浩然一脸尴尬,身旁的好友王维也一语不发。
文章插图
这本是在皇帝面前直荐自己的一个既难得又绝佳的契机,可惜,因为孟浩然选诗失败而导致错失良机。孟浩然长叹一声,便整理行装回到了襄阳。公元734年,孟浩然再次前往长安求仕,未果,便带着失意返还家乡。他渴望入仕,却始终走不出心中的那片世外桃源孟浩然是个真性情的风流雅士,不然,也不会让盛唐狂放不羁第一人的李白由衷地倾慕和景仰。公元735年,襄阳刺史韩朝宗因极为叹服孟浩然的才华,便邀约他一起赶赴长安,想择机将孟浩然举荐给朝中的同僚。而临行的当天,适逢李白到访,洒脱重情的孟浩然自然要拿出好酒好菜,招待知己好友。李白喝酒的功夫十分了得,孟浩然就陪着畅饮,两个风流狂放之人一同饮酒,便完全抛却了红尘俗事。当有人提醒孟浩然赶快去赴韩朝宗之约时,孟浩然说:酒兴正酣,一切俗务容后再论!这边孟浩然于李白把盏痛饮、谈诗论道,那厢爱才心切的韩朝宗莫名遭拒,十分尴尬,生气之余便再也没有理会孟浩然。当然,孟浩然一生之中还是过了一把为官的瘾,而得到这个机会,还是要感谢他的另一位好友张九龄。
文章插图
公元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将好朋友孟浩然招致府邸,署其为从事,也就是让孟浩然做私人幕僚。孟浩然只做了1年的幕僚便又回到了家乡,彼时,孟浩然已年近50了。孟浩然通过这1年的经历,想来一定是体会到了入仕之人的真切感受,应该说,这样一场“官场”体验之旅,满足了孟浩然的“为官瘾”,却也让他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并不适合官场,还是返家归园乐得逍遥自在。公元740年,李白再度造访孟浩然,他看到的孟浩然,已然是一位实至名归的高士了,于是李白再做一首《赠孟浩然》送予挚友,诗中那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晚年归隐于山水间的孟浩然那超脱飘逸的清朗气韵。可惜,半年后,孟浩然身染疮疾,病情不轻,在家养病许久才稍有好转。而好友王昌龄则在自己由岭南调任长安的途中路过了襄阳,想起许久未见的孟浩然,便欣欣然到老友家造访叙旧。孟浩然不改真诚待友的本色,马上命人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荟萃了当地的时鲜,跟王昌龄畅快淋漓地吃喝起来。
- 孟浩然一首“别有用心”的名作,道出多少读书人的尴尬,发人深省
- 历史上唯一的“祖孙状元” 两人仕途经历一个顺利 一个坎坷
- 98岁尼姑的传奇人生:感情生活不顺,小说成就斐然
- 柳永仕途不顺,与情人分别,心情悲痛写了首诗,成流传千古佳作
- 人生不顺时,记住这两句话,福报不请自来!
- 民间俗语“穷搬家,富挪坟,家里不顺改大门”老祖宗的话在理吗
- 皇位若“名不正言不顺”,多数都没好下场,他就是最好的例子
- 怪不得黄蓉看杨过不顺眼,不仅是因为杨康,郭靖知道却不好意思说
- 排名第二十位的梁山好汉:因童贯重返仕途,为柴进再度落草
- 遇到不顺时,默念这两句话,好运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