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为何能纵横笑场和书坛( 二 )


法国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丹纳说过,“自然界的结构在民族精神上留下印记”。地处“关外”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的东北民众在文化建构上较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有相对于中原内地较为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创造方面也呈现出大俗大雅之气。
一方面,东北人的日常语言没有太多的逻辑、理性,不考虑合不合乎语法、规矩和礼教,表达出对外界环境直接的体悟和感受,往往依照情绪自然表达,这使得东北方言极具特色,直白又幽默;另一方面,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迫使人来不及做那么多哲学上的思考,也使得东北普通民众不太强于理性思维,非常感性。
东北人为何能纵横笑场和书坛
文章插图
(二人转是东北最著名的曲艺表演之一。图/视觉中国)
东北大秧歌也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锣鼓一响,唢呐一吹,村屯的气氛顿时被“炸”得火爆而热烈,人们心摇神荡,手脚难耐,跃跃欲试。东北秧歌多无规范,不追求形式,人物扮相随意。粗而不整的化装,朴拙而近于笨、生硬而近于板的动作,由心而生的憨厚笑靥,一切都颇具黑土地特点。
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东北人天生就具备了这样的幽默诙谐,东北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喜剧性的色彩,这是生态区位作用于人类精神和文化上的种种印记和特点。
这一切都令人感慨,大美在民间,精英文化中的精致、典雅

美,民间大俗大雅之美,同样有震撼力。
(口述者江帆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实习生曹宇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