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沉舰遗址找到了!一起聊聊甲午海战背后的化学差距( 二 )


而此时,欧洲国家早已认识到了黑火药的弊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出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炮弹。就在清廷沉迷于“亚洲第一海军”的虚名时,日本政府却已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
化学知识
“定远舰”沉舰遗址找到了!一起聊聊甲午海战背后的化学差距
文章插图
“苦味酸”俗称黄色炸药,学名2,4,6-三硝基苯酚,缩写为TNP、PA,是早期使用的一种重要单质炸药。纯净物室温下为略带黄色的结晶,是苯酚的三硝基取代物。熔点122.5℃,凝固点121.3℃,晶体密度1.763g/cm3,微溶于水。爆炸性比TNT稍强。但苦味酸的酸性很强,能与金属氧化物形成苦味酸盐,有水存在时能腐蚀除锡和贵金属以外的金属,生成苦味酸盐。苦味酸的重金属盐很敏感,机械感度高,热感度也较高,较不安全。因此被TNT所取代。
尽管由于价格未谈妥,日本没能从法国进口成黄色火药,但野心勃勃的日本人却并未因此放弃。1888年,日本工程师辰巳一在参观法国军工厂时,故意失手打翻一瓶苦味酸炸药样品,并在指甲缝中留下炸药粉末。在窃得火药样品后,日本即刻开展研究。终于在1891年由工程师下濑雅允研制出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命名为“下濑火药”。1893年,日本海军正式开始应用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由于苦味酸炸药性质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而日本人则在炮弹内壁刷上漆,又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也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将钢铁熔化。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另外,采用苦味酸为成份的下濑火药爆炸时,还会出现有毒的黄色烟雾,与黑火药爆炸时产生的白色烟雾完全不同。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满载新式炮弹的日本军舰与北洋海军主力正面交锋。经过5个多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也均遭重创、元气大伤。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然高于日本军舰,但却无法直接击沉一艘日舰,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
“定远舰”沉舰遗址找到了!一起聊聊甲午海战背后的化学差距
文章插图
可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化学成分与化工水平的差距有着直接关系。由此可见,科技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永远警示我们后人:
落后就要挨打,
科技方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