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质量“好不好”、品格“高不高”的问题,是突破当前戏曲创作瓶颈的时代命题。著名戏曲评论家吕育忠日前指出,创作水准是戏曲舞台艺术实现高峰创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戏曲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但好戏仍然匮乏,创作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有歌无剧、有舞缺剧的现象大量存在;现实题材创作中,一些作品主题不鲜明,故事不走心、不动人,存在着模式化、同质化、片面化、意念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有的戏弄历史、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使历史虚无化;有的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粗制滥造,招摇过市。
吕育忠的观点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每一条都切中当下戏曲创作要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
院团一把手,是创作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在吕育忠看来,一些作品低于合格线,首要责任在院团一把手。
一方面,作品出现问题首先是因为创作规划出了问题;要繁荣创作,需要把创作规划由粗放性、随意性、即时性转变为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吕育忠长期与相关部门和院团打交道,注意到了一些普遍存在于创作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比如为了应对评估检查而规划、创作项目不是建立在对本剧种艺术特色和艺术实力清醒认知的基础上、为重大时间节点所规划的项目缺少前瞻性和针对性、没有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个重要创作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这些都导致项目最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仓促上马,敷衍了事。
即便是有了好的创作规划和题材创意,最终创排出什么样的作品,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团长。吕育忠认为,一个院团长的判断力、决策力,决定着一个作品、一个群体、一份事业,甚至是一个剧种的荣辱成败。所以,作为院团长,“既不能你敢给钱我就敢排,也不能被创作者云里雾里的自我吹嘘所迷惑、所忽悠、所左右,而是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坚守艺术底线,恪守艺术良知”,在此前提下寻找最适合的创作者。在这里,“最适合的创作者”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名声和地位,而是因其在经历、阅历、学识、见识等方面的差异而具备的对不同类型题材的适应和把握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院团长的眼力,“没有功力的创作,原本就不该入院团长的审美眼界”。
正视自己的短处,是创作者的职业涵养
而到了具体创作环节,创作者的功力就至关重要。吕育忠认为,创作者首要的职业涵养是自我认知: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追求的创作者,如果你手中没有金刚钻,就不该去揽做不了的瓷器活,不能什么活都敢接、什么题材都敢写,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正视自己的短处。
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谈谈剧本问题。吕育忠总结了当前卡住戏曲剧本创作的五道关:生活关、思想关、文学关、人物关和想象关。比如生活关:剧作者不是从生活中打捞剧本,而是抓点材料就写、百度一下就下手;比如想象关:剧作者不能借助想象的翅膀,不能用形象的感受、思索、领悟表达生活,创作出来的剧本生硬矫情,毫无生命力可言。
吕育忠还特别提到了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些问题。这两年,随着现实题材作品成为创作重点,一些作品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也有一些作品受到业内外质疑,比如有一个现象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感人的真人真事一上舞台就假了。在吕育忠看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把艺术创作简单化,缺乏对艺术规律的遵循,片面地认为只要有个好主题、好典型,就可以写出好作品,而不管该题材适不适合舞台艺术创作,不管该题材能否写出戏剧性;有些是为争时间、抢速度而忽视了对艺术创作规律的遵循,每出现一个先进人物或典型,立即抢题材,结果是意念先行而缺乏感染力;有些则是创作者修养不够、功力不足,在创作中又急功近利。
精准施策,是各剧种发挥优长的重要条件
除了在规划和创作过程中不断纠偏之外,吕育忠还提出,戏曲创作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提升质量,离不开以明德引领风尚,同时从根本上掌握艺术规律。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从戏曲流派到菜式流派,听尚长荣饭桌谈艺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