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对于广大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365个日夜像东去的流水日夜奔腾不息,一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是同一天,可谓双节同庆团圆、祥和美满。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中秋节这一天,无论南北都有比较有特色的节日习俗。拜月、赏月、赏桂花、饮桂花酒、吃月饼等,这些独具民族色彩的节俗,不仅将中秋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也将团圆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称呼,祭月节、月光诞、月夕;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无一例外都与月亮息息相关。
文章插图
而秋节、仲秋节、团圆节等,则预示着中秋节是秋天的节日,同时也是期盼团圆的重要日子。有关中秋节的俗语、谚语、格言,都在不断反复强调着它的重要性。俗语“年怕中秋,月怕半”,就体现出了民间老百姓,对岁月如梭、时光仍然的感慨。因为中秋过后,距离春节就不远了,所以一定要珍惜时光,切莫白首方悔少年时。“年怕中秋,月怕半”,为什么怕呢?一年有四个季节、12个月、365天,当秋季到来时,就预示着下半年已经开始了。中秋节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时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三个半月。虽然算起来还有差不多一百零几天,但却是全年的1/3天,以此推断距离过年的时间不多了。
文章插图
中秋节到来之际,万物开始进入萧条期,同时也正处于收获的大好时节。如果在春季的时候没有播种,那么到了秋季就没有收获。过去的时间永远都不再回来,而自己没有做完的事情也没机会做了。“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为“男儿立志在少年”。年少时如果没有为了理想而奋斗,那么等到年纪大了之后,再想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借月惜时”类型的俗语,以中秋圆月为契机,寄托了对时光和岁月的留恋,进而体现出了对人生易逝的感慨。
文章插图
1.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从整体上来讲,这句俗语说的是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诠释。因为在封建社会由于礼教制度特别严苛,所以男女之间不能随便接触,否则就会被认为是道德败坏。后来这种思想被寄托在了祭祀活动上,可见古代男女活得一点都不自由,“男不拜月”说的是男人不能祭拜月亮。因为根据神话传说来看,月宫中住着偷吃仙药升仙的嫦娥。在中秋之夜一个大男人对着月亮祭拜,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歧义,认为这个男人拜倒在了嫦娥的石榴裙下,这种违背传统礼仪的做法会受到道德谴责。而“女不祭灶”则是说女人不能祭祀灶神,据传说灶王爷是一位美男子。如果女人在中秋夜祭拜灶王爷,就会扰乱灶王爷的心智,亦或是被灶王爷所吸引。对于已婚女人而言就会产生出轨的念头,所以女人祭灶被认为是违背封建礼法。
文章插图
中秋节的核心习俗便是赏月,这种习俗源自古老的祭月信仰。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之时,古人便会设案祭祀月亮,祭月仪式结束后才开始赏月。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谈、共赏明月,中秋节时正是八月桂花香满园的时节,所以一边赏月一边赏花,这种感觉简直赛过活神仙。而“吃月饼”作为中秋节应景习俗,早在唐朝初年便大行于世。月饼不仅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最重要的是还象征着团圆。从唐代以后,月饼越来越考究,到了北宋时期,月饼已经并称了一种精致糕点。
文章插图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想必这是苏轼在写下“明月几时有”之后,品尝月饼时的真实感受。而清朝文人杨光辅在中秋节吃月饼时,也有感而发:“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月饼,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都颇为相近。据《西湖游览志余》中云:“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儿《帝京景物略》中也有:“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这说明月饼与月亮,亦或是中秋节早已融为一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月饼作为中秋团圆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已经成为了一种阖家团圆,或者说祈盼团圆的重要象征。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边吃着圆圆的月饼,一边看着天上又圆又亮的月亮,这种感觉简直不要太惬意!
- 这首元曲堪称中秋绝唱!堪比苏东坡!却很少有人知道!
- 古人讲“英雄脚臭、好汉屁多”,此话怎讲?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 |古言宠文中秋宫宴上,她被禁欲摄政王看中,当即向皇上请旨赐婚!
- 张九龄被贬后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千古佳句,堪称最唯美的中秋诗
- 《郓城人讲水浒》之千万别小瞧了刘唐
- 五代十国|古人讲“五子登科”,是哪“五子”,有何典故?为人父母不妨一看
- 红楼梦|一夜百年:湘云、黛玉和妙玉的中秋联句,到底写了些什么?
- 古人讲“门朝南,子不寒;树通轩,人丁散”,到底是什么意思
- 工作都快丢了,他还开了块地,给弟弟写了封信咏中秋千年后:背诵
- 这首中秋咏月的千古名词一出,其他咏月词便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