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看不惯那些根本不懂儒家文化的内涵,甚至根本就没看过或没看懂《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的经典的喷子!
【还在喷儒家黑儒家?请看看这篇文章吧!一文说透儒家优秀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说话做事的方式中,你为人处世的观念中,到处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基因,可以这么说,无儒家,不中国!
文章插图
无知者无畏是可悲的。只有深入地理解了儒家,特别是中国原始儒家即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才能真正敬畏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那些对中国儒家精神一无所知、一知半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喷儒家、黑儒家的。
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儒家特别是原始儒家的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至少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儒家主张人的生活方式应该符合礼,即主张持礼、守礼、尊礼和循礼,礼的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生活的始终。这一点在孔子那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把守礼并实践礼的精神,作为生活的基本原则,这其实是对人行为的规范。孟子则是更强调个人道德的提升和主体能动性,对礼并不大注重,但孟子认为,只要你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那自然就可以“以礼存心”,同样强调过一种循礼的生活。孔子的“礼”在荀子那里,得到了强化,但荀子认为,仅仅靠礼,还不足以规范人的生活,于是就主张“礼法兼治”,从而深刻影响了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
孔子的礼,大概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之礼层面,第二是个人之礼层面。孔子更关注人的问题,即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说到底,儒家关注的是如何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共同维护公共空间和谐的问题。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强调“忠恕之道”。“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守望互助;“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和包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规玉律。
文章插图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礼其实也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心敬畏尊崇礼,解决的是为何要守礼的问题;二是人在外在的行为上,人如何遵守礼即社会规范的问题。儒家提倡的尊礼崇礼持礼循礼,过一种文质彬彬和谐美好的生活,这为何又能成为“儒黑”们攻击儒家的理由呢?
第二,儒家主张勤奋好学,乐于求知。儒家是一个特别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的士人群体,孔子说“十五有志于学”,而人类正是依靠知识的积累,才走向文明和未来。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宗明义地讲了人生的三大快乐,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追求知识的快乐,倡导我们要终身学习。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也极为重视学习,专门写下《劝学》,劝人学习,劝人去恶向善。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人理性精神的启蒙和培养的过程。儒家有一种理性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大智慧”何其相似?为什么有人只盯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他顶礼膜拜,而对我们的民族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却“鄙夷之”呢?
第三,儒家主张“持中”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家主张“过犹不及”,反对盲目的走极端的非理性主义精神。儒家一贯强调过一种“中庸”的生活。要知道,原始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观,绝非我们所误解的“和稀泥”、“墙头草”的庸俗的混世哲学,事实上,孔子强烈反对那种庸俗的混世主义的“乡愿小人”,而提倡君子人格。
- 红楼梦追星有多可怕你看看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悲惨境遇不言自明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北宋灭亡时梁山好汉大部分还在世,他们表现怎样?真令人失望透顶
- 为了成就一部大书,他愿意奉献一生,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炼成的
- 科普:中国“姓氏”分布图,快来看看你的“根”在哪!
- 哪吒自尽后,为何太乙真人如此恐慌太乙真人看看他的来历再说
- 封神演义,一家七口被姜子牙封神,并非李靖一家,他们是谁呢
- 西天取经一共44人,为何如来只赏赐唐僧5人?你看看那39人都是谁
- 别以为她只是《红楼梦》里的“探春”,看看她导的戏,质量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