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谢天开:恍惚之中的洞见——读《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二 )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是一部中国西南道教历史文化指南。可观、可游、可考,可思,可悟,图像与文字互证,文献与考察互证是其特质。在这部书中,著者多引用日本、美国诸博物馆馆藏,将文字的道教历史文化,辅以图像的互证与解读。在建设与毁坏的年代,存有一种悲情的使命意识。
石窟作为物态文化,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遭受着自然风雨的浸湿漫漶。然而,自然的风化是缓慢的,而无知性的毁坏,建设性的破坏,才是人祸大于天灾的焦虑忧心:
——四川省广元剑阁县沙溪坝石窟的短暂呈现后,又被掩埋;
——山西省太原市龙山石窟头像大多被盗割、损毁;
……
然而,在悲叹中,也有惊喜与意外发现:
距离成都不过一小时多车程,四川仁寿县高家乡鹰头村真人龛石窟,被誉为“岩壁上的《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个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有民间故事的地方。萧易对此经过详细的田野调查后,对这座中国盛唐时期的石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记述道:“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类似造像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其保存完好程度、艺术价值也极为罕见,堪称孤品。”对开凿石窟的供养人们报以温情,对昨天与今天保护着石窟的人们报以敬意。
这又是一部学术解析与文学描叙相结合的中国道教历史文化读本。道教诸神的起源、道教的教义、道教的史实、道教的逸闻……曾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的专栏撰稿人,萧易另一身份为作家。他以跨界写作的姿态,希冀为学术探讨与民间阅读搭建一座桥梁。
造像的审美欣赏,碑文的学术辨析,石窟的逸闻,受访者的口述……萧易对于相关道教历史文化的文学性描述,不仅仅消除了以往繁芜与艰涩的阅读困扰,而且始终呈现出这样的一个总的学术构架:在中国文化史上,于制度文化层上、于物态文化层上、于行为方式文化层上、于心态(价值、审美与思维方式)层上,从来都是本土的宗教与外来的宗教并存,并互相影响,又不断递降普及于俗世,最终成为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以纸为媒,以文为述,以图为证,已然为中国西南道教历史文化建立起了一座可以移动的纸上石窟。
书名:《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作者:萧易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