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章插图
杜甫的诗词虽然流传千古,但是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贫困,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天就漏水,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杜甫说的“布衾”就是布质的被子,而不是棉花。
在明朝以前“棉”这个词很少出现,至少在明朝以前,古人的御寒不靠棉花,古人最早的衣物亚麻织物,虽然透气,但做工粗糙,穿在身上还容易引起擦伤,在这种背景下,老祖宗发明了光滑的绸缎。
文章插图
汉代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手工业发展迅速,西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主要的丝绸生产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西方商业交融,丝绸就跟黄金一样名贵,受到狂热追捧,而这条商业之路,就命名为:“丝绸之路”。
不过丝绸在一些极端天气就表现的非常差了,夏天不能吸汗,冬天无法保暖,棉花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棉花并不是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根据史书记载,棉花最早出现南北朝时期,
文章插图
《梁书·西北诸戎传》中记有: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从这短短的记载来看,也看出这种“白叠子”就是棉花,不过当时吐鲁番一带还是蛮夷之地,棉花根本普及不开来。
宋朝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经济发达,宋朝是继承唐朝之后的最大的盛世,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唐朝,海运业也相当的发达,棉花漂洋过海,进入广东、福建、陕西,不过棉花并不好种植,一年的产量十分有限,就连皇室都不一定能够穿上一两件棉絮衣物,其余人就更加不用说了,更重要那时候棉花还是一种观赏植物。
文章插图
直到明朝,朱元璋和朱棣的大力推广,鼓励种植,棉花这才渐渐成为御寒之物,既然棉花是明朝才普及开来的,明朝以前的人冬天都是用什么御寒呢?
亚麻和丝绸没有御寒能力,古人也不太可能用它们御寒,一般都是用裘皮,也就是动物皮毛,常用的原材料有狐皮、貂皮、羊皮。用这些名贵的毛皮制成的衣服,价格也非常昂贵,不然也不会有“五花马,千金裘”一说。
文章插图
也只有李白这样的人,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毛皮大衣普通人家肯定是享受不到了,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御寒方式,一些过于贫困的人家,往往都在衣服上缝上几个口袋,再往口袋里面装上温热的沙土来御寒。
除此之外,还有“手炉”一类暖手神器,白居易曾写: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文章插图
【明朝棉花才普及,那古人之前用什么御寒?老祖宗的智慧让人折服】明清两代“手炉”十分流行,《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拨动手炉内的灰……那是怎样的情景,现在是见不到了。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他的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之为“棉花糖体”,他被誉为“浓墨宰相”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