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孟子》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太监身体残废,不能传宗接代,在古代就是大不孝行为。所以,太监在古代本就是弱势群体,其地位低下,被别人瞧不起。
文章插图
正因为如此,留在文人笔墨里的太监大多数都是扮演着反面角色。例如太监稍微议论朝政,就会被文人认为是惑乱朝纲。皇帝稍微听从太监的意见,就被认为是太监迷惑皇帝。稍微得势的太监,就被称专权宦官。当发生权力斗争时,太监又往往会被当作一股势力来使用,并背下种种恶名。可以看出,太监留下诸多恶名,大多时候是因为其身份,而不是其行为。说起明朝的太监,在明朝中后期,太监干涉朝政的现象严重,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名声不好的专权宦官,包括王振、刘谨、魏忠贤等。然而在成化年间,有一个太监,却得到文人的赞扬,这个人就是怀恩。
文章插图
怀恩于宣德年间入宫,到了成化元年,明宪宗朱见深任命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朝的太监机构分十二监,司礼监为十二监之首,内部又分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掌印太监又为四大太监之首,有“票拟”与“批红”大权。《明史》说:“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可见,司礼监掌印太监已经是内官之首,其权柄相当于外廷宰辅之臣。怀恩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共22年,于成化二十二年曾短暂被贬,弘治元年又被召回。怀恩之所以受到文人的尊重,并传名后世,与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分不开的。
文章插图
第一、怀恩很少干涉明宪宗的私生活,但当明宪宗逾矩之时,怀恩敢于直谏。明宪宗是个个性非常独特的人,他当皇帝期间专宠万贵妃,致使前期没有儿子,朝中群臣屡屡上谏。执政后期,明宪宗有些怠政,而且好方术,宠信妖道李孜省、妖僧继晓。面对明宪宗这些私生活,怀恩向来很少干涉。毕竟怀恩是司礼监太监,并非监察院官员,他本就不应插手明宪宗的私生活。不过,如果明宪宗因为这些私事,违背了国家礼法之时,怀恩也会出面劝谏。成化年间,明宪宗曾多次直接越过朝廷,传中旨任命官员,被后人称为传奉官。传奉官的任命明显违反当时的礼法制度,容易产生卖官鬻爵的行为,给朝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怀恩也曾多次出面劝谏。
文章插图
有个叫章瑾的人向明宪宗进献了一块宝石,并希望当上锦衣卫镇抚。锦衣卫镇抚掌管诏狱,明宪宗让怀恩传旨任命,怀恩却拒绝了,对明宪宗说:“镇抚掌管天下之狱,岂能用物品来获得呢?”明宪宗对怀恩抗命之举很恼火,怀恩又说:“我不是抗命,而是不想违法。”明宪宗只能让其他太监去传旨,怀恩看到无法阻止明宪宗,又找当时的兵部尚书余子俊,让余子俊出面弹劾。结果余子俊不敢,怀恩感慨:“真是朝廷无人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怀恩比朝廷之上那么文人更忠义更有骨气。不过,怀恩终究没能阻止此事。成化二十一年,因为星变,朝廷群臣请求明宪宗罢免500多个朝奉官。御马监太监张敏向宪宗求情,想留下一部分,本来已经得到明宪宗的同意,结果却被怀恩骂了一通:“发生星变,朝廷官员都说是我们这些太监误国,你现在留这些朝奉官,哪天打雷了,朝廷官员就会请求杀了你。”张敏本来也是一个得势的太监,被怀恩这么一骂,竟忧愤去世了。
文章插图
同年,明宪宗曾听万贵妃的枕边风,动了更立太子朱祐樘的想法。怀恩知道后,也是主动向明宪宗上谏,请求不要更立太子。怀恩激动之下,口不择言,激怒了明宪宗,被贬到凤阳守陵。第二、怀恩做事尽职尽责。本来以太监的身份干涉朝政,向来为朝中官员所忌惮,怀恩多次参与朝廷政事,朝廷官员却没有丝毫抵触。可见,当时的朝廷官员对怀恩是非常推崇的。成化三年(1467),户部尚书马昂要清理京营,礼部尚书姚夔曾推荐怀恩共同办理此事。成化四年,明朝要出兵讨伐蒙古满四叛乱,怀恩曾与兵部尚书白圭等一起商议军事。明英宗朱祁镇的原配钱太后去世之时,因安葬事宜,明宪宗与以内阁首辅彭时为首的朝中群臣发生冲突,怀恩也参议此事,并两边周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成化十五年,辽东巡抚陈钺曾上奏出兵清剿建州女真,怀恩也参与讨论,并阻止了汪直前去辽东。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鹿鼎记》中的海大富,隐忍且忠肝义胆之人,真实身份并非太监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