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看完这些您怎么看,可以跟小编交流交流哦,小编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时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充满好奇与耐心吗?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怀安县境与尚义交界处长城烽火台怀安的烽火台作为历史的遗迹,到处依稀可见。据史料记载,县境内的烽火台多数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在清代又有堆筑。怀安地居边徼,俯垂北漠,宣(化)、大(同)两府驿道横贯,群山叠嶂,关隘险要,为历代军事之要冲,故有“宣大不保,危及京城”之说。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怀安马市口烽火台怀安县的烽火台建制规格大致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圆形实体台墩,台高10米,下底直径15米,上顶直径10米,这种台墩比较常见,左卫城东门和西门的两座烽火台就是这种形状;一种是圆体空心台墩,如下果园村北的烽火台,台高10米,下底直径15米,上顶直径10米,在高7米处筑有空心窑洞,住守瞭望;还有一种是方形柱体台墩,如左卫城北的头台子,台高10米,下底边长13米,上顶边长8米,这种台墩比较少见,同时,在报警方面也规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分工负责制度。据有关史料记载,全县共设官兵950员。军人专管瞭望,“夜不收”专管走报。每岁两班:上班从农历二月初一起至七月终满,下班从八月初一起至次年正月终满,以此类推。每台守军有一名伍长或什长带班,上面有百夫长、千总、总哨,层层相辖,互相监督。若边关有警,把守烽火台的军士必须马上点烟或举火,邻台守军望到信号后立刻相应,如此一台接一台,依次传递,边境的战事很快到达京师。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怀安马市口烽火台烽火台报警的信号,是根据军情缓急、敌军多寡而定。如白日遇警,则在台墩上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狼粪,燃烧后的烟雾腾空直上聚而不散,老远就能看见,这就是狼烟;若夜间有敌情,那就要点燃硫磺干柴了,以火光给邻台报警,这就是烽火。如果遇到刮风天气,烟斜而不能远示,霖雨气候,火暗而不能大明,则在台墩之上立长竿,上悬红灯。红灯多用羊尿泡或鱼膘染以红色制成,不怕风吹雨淋,夜则悬之数十里举目可见。台墩上点烟、举火或悬灯数量的多少,是判断敌情的标志。如敌人入侵人数在百人以上五百人以下者,则点一烟(或一火、或一灯,下同);敌军人数在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点二烟;敌军在一千人以上四千人以下,点三烟;敌军在五千人至九千人,点四烟;如果敌人在万人以上,则点燃五烟,以示十万火急。指挥机关可根据信号来掌握敌情,酌情派兵驰援。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怀安县渡口堡乡桃沟烽火台满清入主中原,南北统一,内外一家,但清王朝仍安不忘危,加强防御,又在沿边增设了烽火台墩,全县共添设台墩129座。其中左卫汛拨7处,在左卫形成两条烽火传递线路:一条是从东而来,沿洋河南岸,经前所堡、塔儿村、闫家堡、三里台、左卫、景泉堡、第四屯往西而去;另一条也是从东而来,经左卫、下果园、上果园、乔子沟,沿洪塘河,也即宣大驿道往西南而去。加上原有的烽火台,在洪塘河、洋河沿岸形成两条烽火传递路线。沿途烽火台犄角相望,接连不断,各台之间首尾相应。每台视地势之险夷,而所设驻守台兵也不一。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历史的遗迹|怀安烽火台合集
文章插图
怀安县渡口堡乡总镇台烽火台如今,烽火台上再也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人民过上了和平、幸福、安宁的生活,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而曾经作为战争象征的烽火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矗立在那里供人瞻仰。这正是:登高闻羌笛,莅临北国疆。峰前狼烟起,林间月如霜。当年妃子笑,今朝叹幽王。古道苍山远,回首尽望乡。图文:怀安文化旅游排版:文旅张家口备注: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