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吴飞: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里,人死后只是肉体腐烂,而精神却永不覆灭。为了逝者能够庇佑后世子孙,古人便有意识地创造可供死者居住的墓穴,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或是喜爱的物品搁置在墓穴里,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墓葬文化。
北大教授吴飞: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
文章插图
墓葬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根据逝者生前的意愿或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做出选择。诸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土葬与火葬。土葬是将逝者直接装进棺木并埋葬在土里;而火葬则是将人火化成骨灰后葬。
老一辈人笃信风水学,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死后要“入土为安”以及“死要留全尸”的思想,相比于“将人化为灰烬”的火葬,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土葬。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与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不少专家、学者大力倡导火葬。
然火葬费用高昂,许多偏远地区的家庭承受不起,纷纷倡导恢复土葬。与此同时,北大哲学系吴飞教授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没有任何人文符号。”此观点是否有道理呢?
北大教授吴飞: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
文章插图
一、土葬文化的意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摘自《论语》。由此可知,古人特别重视墓葬文化,甚至认为丧礼是对双亲孝道的进一步延续。因此,古人向来看重墓地的选择,通常会结合风水、五行等因素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安葬死者。
“坟墓”即人死后被埋葬的地方,在地表筑土为坟,往地底挖穴为墓。在吴飞教授看来,“坟”这个字设计得特别有意义,左边是个“土”字,象征着墓地上堆砌成的小土包;右边是个“文”字,表示坟头墓碑上雕刻着的死者的基本信息与生平。
简简单单一个字便将墓葬文化的精髓凝聚起来,具有浓厚的文化与纪念意义。中国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将人类的灵感与情怀联结与延续的文化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逝去后,并不代表此人身上所有的现实社会关系都一并解除。
北大教授吴飞: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
文章插图
死者的至亲及朋友仍旧希望通过另一个种方式与形态与死者进行永恒的交流与感应,弥补因为肉体的别离而带来的遗憾。同时,生者也希望迅速从失去至亲的伤痛中解脱出来,展开新的生活。基于这种主观的希望与期盼,墓葬文化应运而生。
祀奉先人的行为常常与风水制度相结合,生者的初衷在于让先人之灵“入土为安”,愿先人不因后人的不思进取或是贫穷困苦而受到百般折磨,更不会受到其他恶灵的欺侮与伤害。
此外,生者亦希望先人的遗骨能与土地形成良好的感应,助后人在仕途、生活上愈加顺畅、安乐,也可告慰先人在天之灵。对于中国人来说,先人与子孙后代的生命是一脉相承的,风水习惯更是为二者的发展共谋利益。
北大教授吴飞:应当恢复土葬,火葬就像把人当垃圾一样焚烧处理
文章插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先人主动在生前购置墓地,希望将自己的尸身埋葬在风水好且利于后人的地方。在先人看来,倘若子孙后代因此兴旺发达,则自己也能从中获益,赢来身前身后名。而在古代社会,如若后人获得功名利禄,则可以给祖先追封诰命等。
总的来说,墓葬文化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对逝者与生者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其在中华文化里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在吴飞教授的观念里,“坟墓”是联结先人与后人心灵的桥梁,而土葬更是不可缺少的仪式感,如若摒弃土葬,而一味推崇火葬,总有一天,人们将彻底忘记传统文化。
二、火葬更消耗资源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土葬是最好的丧葬方式,不仅死者能得到安息,生者亦觉心安。然而,越来越多专家指出:“土葬存在诸多弊端,它不但会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