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文章插图
我们一直都自称为“炎黄子孙”,但在古代是没有“炎黄子孙”一称的,黄帝子孙和炎帝子孙,从一开始是分开的,秦汉时期“百家言黄帝”,汉武帝祭祀黄帝陵,王莽篡汉更是自称为:“黄帝之后”而非“炎黄之后”。东汉王充《论衡·案书篇》中讲道: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在汉朝“黄帝子孙”只是指圣贤明君,子孙后代的概念并没有普及开来,宋代同样尊黄帝,辽朝则自称为炎帝子孙,《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
文章插图
炎帝、黄帝在古代并不连用,清朝末年,孙文提出“五族共和”,炎黄子孙这才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炎黄子孙”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也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国人在肤色划分上属于黄种人。
从人类学当中,肤色是人种差别的重要标志,地区不同,肤色不同,肤色也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扁鹊望闻问切,其中望位居首位,可见肤色的重要性,划分肤色也是现代科学的一种。
文章插图
但是在200多年前,中国人不是黄种人,根据美国学者迈可的研究报告,在18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对于东亚人(中国人和日本人)描述最多的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等,从没有使用黄色,当时的西方认定中国人为白种人。
首次出现“黄”是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当中,用拉丁语fuscus和luridus形容亚洲人的肤色,有“淡黄色”的含义,其后,白种人至上主义者布鲁门巴哈首次使用“黄种人”这个概念。
文章插图
在两个不同的概念结合下,还催生了“黄祸论”,所谓的“黄祸论”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征讨匈奴,匈奴开始西迁,推动了西方历史的进程,13世纪成吉思汗的“上帝鞭挞”更是横扫了亚欧大陆。
俄罗斯人对成吉思汗有着深深的忌惮,俄国巴枯宁就提出了“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这一观点,从此就“黄祸”就开始流传开来了,不同的人种,确实有着不同的体征,这些体征也是为了适应环境。
文章插图
造成肤色不同主要是因为皮肤当中的黑色素,黑色素越少,皮肤就越白,像是中国人只有中等的黑色素,但长期晒太阳或者长期不晒太阳,黑色素也会根据情况改变,黄也会变白,或者变得暗白。
像是赤道附近都是黑色人种,因为深色的皮肤防止紫外线,紫外线过多就会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北欧的阳光不那么强烈,黑色素自然就少,鼻子也是一样,长期生活在特带雨林的人,鼻孔一般都比较扩宽。
文章插图
【200年前,中国人还不是黄种人,那是什么肤色,真相颠覆认知】黄种人也有一些特点,最显著的特征是铲形门牙、小拇指两瓣,如今的黄种人或者炎黄子孙都是中国人骄傲的称呼。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是不是一样的封神榜里的梅山七怪跟杨戬的梅山七友
- 日本90代奶奶制作的剪报画,年龄从来不是爱好的阻碍
- 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邮票明日推出
- 甜宠文不是因为喜欢,谁会护着你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放牛童子没有摘桃子给孙悟空吃他去五行山也不是为了看望孙悟空
- 都说寒门难出贵子,是不是意味着富家子弟就能养出贵子呢?
- 玩玉别再拿产地说话了!这点更重要……
- 人死后为何一定要停尸三日?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